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一些实例
中国建国6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地位逐步提升。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引擎之一,而且成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 中国扭转相对孤立的发展中国家状态,成功融入全球经济并成为其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相对孤立的国际经济环境,全球经济呈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冷战格局。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基本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孤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之外。随着对外建立外交关系国家(地区)的增多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恢复了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和成为常任理事国,而且成为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特别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并成为全球经济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发挥了全球经济重要成员的积极作用。世界经济重要领域无论是能源资源、大宗商品、新材料与新技术,还是全球气候、国际经济新秩序、全球治理结构等,都离不开中国且言必谈中国。 中国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中国进行经济制度领域的改革和探索,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阶段。中国政府进行了农村承包责任制、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逐步建立和实行新型的经济制度。例如,国有经济实施“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等改革措施。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仅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而且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和提高效率,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开天辟地之举。中国深入改革了价格制度,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调控产品价格的比例很低,不超过5%,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甚至高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承认或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目前只有欧美日印少数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60多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得到完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已经从卖方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名列世界前茅,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例如,工业产品中的粗钢、硬煤、水泥、化肥,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和水果产量均稳居世界第1位;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4位,大豆和甘蔗产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其中,中国粮食产量1949年只有11318万吨,1978年、2010年分别增加到30477万吨、54648万吨,长期稳居世界首位,人均产量从209公斤分别增加到318公斤、409公斤,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饭问题。 中国转变长期以来的半封闭状态,成功打造为开放型经济、区域经济的中心。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社会依旧是半封闭状态,相当程度上物质匮乏,国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不足,又难以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沿江经济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城市开放,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公平、竞争、自由贸易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逐步形成中国开放型经济。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加快对外自由贸易区(FTA)建设的步伐;中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对外开放战略,建设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各类开发区,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通过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 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22个(含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海沧投资区、海南洋浦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67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共14个,国家级保税区15个。除此之外,我国共建立了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了129个双边投资协定,签署了10个FTA协定(包括东盟、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实施人民币不贬值等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区域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2008年下半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国成为全球经济重点关注对象,危机中心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积极邀请中国参加G20峰会,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人民币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贸易结算工具,货币互换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也加强了中国区域经济的中心地位。 中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2大经济体。建国初期,中国GDP还处于较低水平,1952年中国GDP仅为300亿美元(679亿元人民币)。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GDP虽然持续增加,但是世界排名呈现下降后再上升态势。(1960-2010年期间,中国GDP总量从614亿美元增加到58782.6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4.55%上升到9.34%,世界排名从第4位上升到第2位。其中,中国GDP总量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5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 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贸易国家。根据WTO的统计数据,1950-2010年期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1.3亿美元增加到29727.6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0.9%增加到9.71%,世界排名从第28位上升到第2位。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世界第4大贸易国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服务贸易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得到巨大的发展。表2显示,根据WTO的统计数据,1982-2010年期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0.6%增加到5.06%,世界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4位,超过日本和法国。 1978年以前的29年,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基本上没有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小,1979年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名列世界第126位,1980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仅为0.57亿美元,占全世界的0.11%,位居世界第57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规模名列世界前茅。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1990年达到34.9亿美元,占全世界的1.68%,位居世界第12位;2000年达到407.2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91%,位居世界第9位;2009年达到95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8.53%,位居世界第2位;2010年达到1057.3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9.4%。1992年以来,中国持续处于发展中国家首位,成为世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始于改革开放,1982年、1990年、2000年分别为0.44亿美元、8.3亿美元、9.2亿美元,占世界的0.16%、0.34%、0.07%,分别位居世界第31位、22位,33位。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活跃,年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2009年分别达到122.6亿美元、565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分别为1.37%、5.1%,分别位居世界第18位、第5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对外投资大国。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从1979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9亿美元、1990年的26亿美元、2000年的117.2亿美元、2010年的1343.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从1990年的18.7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3.3亿美元、2010年的1010.5亿美元,成为世界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从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1.67亿美元、1990年的110.93亿美元、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2010年的28473.38亿美元,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38位,2000年中国成为外汇储备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国家,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并持续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尽管中国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成就,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I)水平还不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GNI长期处于世界排名100位之外,1980年达到220美元,居于世界第119位,1990年增加到330美元,但是世界排名却下滑到134位,此后2000年、2005年分别增加到930美元、1760美元,世界排名分别上升到第125位、第116位。2009年中国人均GNI增加到3650美元,世界排名首次进入前100名,位居第95位,但是仅为世界人均GNI的平均水平的41.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处在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成为经济强国的道路还长。因而,中国不宜承当过多的国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