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的当代社会,如果阁下您哪天打开电脑,发现诸如“I服了U”、“爱老虎油”之类近似于“黑话”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需感慨自己的落伍。那便是如今风行于虚拟空间的网络语言。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语言在中国的存在时间,往多了说不超过十年。即便是在几千万网民中,操这种语言的人也不是全部,考虑到网络语言对当代社会的有限影响,我估计懂得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相对于使用传统汉语的人,还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是典型的小众语言。换句话说,它本身尚处于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还不成太大阵势。如果谁因为掌握了这点有限的技能而自傲,那是可笑的;如果谁因为不懂这种语言而自卑,那是不必的。
我这样讲,自然没有鄙视网络语言的意思。一种语言既然存在,不管它的适用范围有多大、使用人数有多少,都有值得尊重的理由。网络语言作为满足特殊需要、适应特定人群的一种不规范的新语言,当然有它存在的根据。所谓“特殊需要”,首先是方便快捷,诙谐幽默,便于确认同道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反叛传统、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张扬个性的心理需要。所谓“特定人群”,主要是指青少年,其中尤以25岁以下的人群为主。
熟悉网络语言的朋友都知道,这种语言并没有公认的祖师,而是在网络交流(BBS、QQ、E—mail)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带有明显的约定俗成的色彩。即便是网络语言的“经典著作”,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大话西游》之类,恐怕也成不了教科书;痞子蔡、周星驰也没有资格荣任祖师爷。很多热衷于网络聊天、电子信箱交流的朋友,应该是这种语言的共同创造者。今天有人把“妹妹”简化为“美眉”,明天又有人演变成“MM”,后天还会有人顺着这套路数再简化下去。一来二去,得到了大多数网民的认可,于是成为一种可共同使用的语言。
常在网上浏览的人大概都有同感:常用的网络语言,其实也不过那么些有限的词汇,保守点儿估计,总量不会超过二百句。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上面说到的“浏览”,用网络语言就得叫“冲浪”;“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我”不是我,是“偶”;既然“妹妹”叫“MM”,哥哥自然就叫“GG”,弟弟就叫“DD”呗。当然,这里所说的哥哥、妹妹,并不一定是血亲意义上的哥哥、妹妹,而是泛指。以此类推,“漂亮姑娘”就可以简化为“PLMM”,“兄弟姐妹”可以写成“XDJM”。还有,“BT”是变态,“SL”是色狼,“BC”是白痴,“BD”是笨蛋,“LM”是流氓,“GF”是女友(girl friend),“BF”是男友(boy friend),“BTW”是顺便说一句(by the way),“BB”是宝贝、情人,而“酱紫”是这样子,“果酱”是过奖,“稀饭”是喜欢,“猪猪”是睡觉,“粉”是很,“菜鸟”、“小虾”、“初哥”是初学者,“老鸟”、“大虾”当然就是高手老手啦。还有,“木油”是没有,“表”是不要,“恐龙”是其貌不扬的MM,“9494”是就是就是,“4242”是是啊是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表面看起来是不是有些眼花缭乱,让人应接不暇、一头雾水?仔细想想,其实一点都不玄妙。说是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其实挺贫乏、挺模式化。我试着对其内在规律作了一点概括,大家看看是否有道理:一是用汉语拼音简化,如哥哥叫“GG”、变态是“BT”;二是用英语简化,如女友叫“GF”;三是港台及地方口音模仿,如这样子叫“酱紫”、很叫“粉”、没有叫“木油”;四是中英文混用,如我服你了叫“I服了U”;五是借用谐音,如去死吧叫“748”,别生气叫“847”。
好像也没那么复杂,在我看来,学会这种语言,只需具备小学四年级的汉语拼音水平、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平,以及整体不超过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就足够了。说句不恭敬的话:网络语言就好像威虎山上的土匪黑话一样,你说能有多大文化含量?自然没有。但如果不学,还真听不懂。如今四十岁以上为人父母的人,虽然文化水平不止初中毕业,但坚持终身学习的毕竟不多,因而对子女近乎“黑话”的网络语言真是又气又恼,又没办法,除了慨叹“代沟”以外,似乎就无所作为了。
其实,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看问题,网络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青少年时期既是反叛传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时期,也是寻求认同、渴望承认、期盼归属的时期。网络语言差不多同时满足了他们这种似乎矛盾的双重需求。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汉语,没有那么严密的语法规范,不论汉语,还是外语,不论成语,还是俚语,甚至阿拉伯数字,甚至一切可以用于表意的声音和符号,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是多么新奇、多么有趣、多么个性、多么不拘一格啊。只要掌握了这种语言,一个孩子就等于学会了一套课堂上从来不讲的特殊交流方式,就等于取得了一张被同学们普遍认同的入伙通行证。
理解了孩子这点小心思,我觉得做父母的不妨心平气和一点,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好像出了天大的乱子。虽然网络语言还在发展变化之中,但在我看来,它的有限的变化丝毫没有超出语言变化的基本规律。咱们的汉语就不仅吸收了古代汉语的有益成分,而且也吸收了各种外来语,同时还大量采用各种少数民族和民间语言的养分。网络语言常用的几招,不过是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使用过的老办法而已。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是相当幼稚、相当简陋、相当粗鄙的。对于网络时代的孩子来说,可能真的很难逾越操持这种语言的阶段,但绝不应该满足于停留在这个阶段,甚至误认为掌握了网络语言就是掌握了真正的汉语。时间的力量超越一切,无论是社会的不解,还是父母的忧虑,都将随时间巨手的挥动而烟消云散。到那时,“GG”还是哥哥,“MM”还是妹妹。而我们自己,也绝不会被人看成“菜鸟”。
详细信息见: http://www.nvery.com/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