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的前景

2020-05-03 教育 48阅读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们清晰和实证地认识到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属性。70年代初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70年代末出现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同时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投资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各国的教育投资热情在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 降,教育财政出现紧缩。尽管如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继续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着有力的支持。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出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培养有知识的人才的发源地,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
远在教育经济学形成之前,国内国外已有很多关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思想。
在我国,先秦诸子即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认识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颜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西欧,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论述过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很少,因而人们也只是认识到教育和经济之间的一些联系,但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间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学和教育学自身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教育经济学科。
其后近一百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近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古襟和杨贤江。古襟1934年发表《中国教育之经济观》,运用了经济的观点阐述教育问题,辩证地论述了教育和经济的制约关系;杨贤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纲》论述了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认为科学因实用而生,而进步。西方学者主要有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等。大卫·李嘉图提出教育投资的基本思想,马歇尔提出生产要素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国家投资等。众多的教育经济思想初步形成,这些教育经济思想为以后教育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