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给其他什么王封号的那个什么什么亲王都有什么含义吗?

2020-05-19 综合 89阅读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先秦时代中国的“王”是类似于后世“皇帝”(即全国君主)的称号,因此没有王爵。

西周中期,鄂侯反叛周王室,称鄂武王,这在地下考古出土的“鄂武王驭方宝用鼎”铭文中清楚反映,不过由于鄂国败亡,该鼎湮没于鄂都废墟中,鄂武王名号也很快抹杀掉,以致司马迁没有写入《史记》中。

后来众所周知的称王事件是楚的称王,周朝各诸侯国中最早称王的是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起因是楚国力强而不得进爵(楚国君主受封的是子爵),但楚国自称的王号不是受封的王爵,而一般视同从周朝独立的举动,因为楚国不愿意送给周王代表臣服的戈矛。

到了东周战国时期,随着天子政治权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互称为王,其中最早的是前344年的魏惠王。但这些诸侯国王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国自加尊号,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

秦、汉君主称皇帝,其所用的二十等爵制度里没有王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曹魏、司马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一般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和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一般以郡县名为号,亦有为一字的特例)。东汉以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统称为藩王,实际称号有王、国王、郡王、亲王等。

其中“亲王”作为实际称号只有清朝使用。

晋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地位时有波动。在一定时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藩王甚至演变成过类似战国时代的自治或独立王国,例如五代十国时代的楚国。

而其他时期藩王则仅是荣誉,没有实权,但可能有带有经济关系的食邑。此外,从汉朝推行推恩令后,一般藩王爵位或封地都会由各子嗣分封继承或由其他步骤逐代递减。一般认为汉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消失。

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清朝王爵分为两等: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和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其中又有一部分王爵不受一般封爵的“降等承袭”规则限制(即每代继承时爵位递降一等),这些王爵继承时保持原爵位(原等承袭),或称“世袭罔替”,俗称为铁帽子王。到了清末,还出现了皇父“摄政王”,名义上在皇帝年幼时行使其权力。

扩展资料:

清朝皇子们受封后有了等级之分,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亲王在清朝时可以世袭的,也可以继承爵位,但每承袭一次,都要降一级。在未受封之前亲王之子称为王子、小王爷或者殿下。

亲王之子中,除了大儿子,他儿子受封后可称为郡王,而贝勒就是郡王的儿子。贝勒的全称多罗贝勒,贝勒之子则叫贝子,全称是固山贝子,“固山”在满语中意为天生贵族。

清初的“贝子”大部分指的是诸王、大臣,制度调整后,贝勒的儿子可以被封为贝子。宗室之子除了本身爵位高低等级不同之外,封号有时也是荣耀的一种象征,也可以世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爵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