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整体,指的是大关系,是大局。构图对于一幅画来说是整体的整体。因为构图的目的就是安排整个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安排主次关系,分割画面,处理黑白灰色块等。这就象一员大将以整个画面为战场而进行排兵布阵。
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规律也是变化统一。也就是说物体的安排不要太整齐,要有紧有松,错落有致,有节奏感。但也不能太乱,看起来要完整、协调。
通常说构图完整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安排在画面以内,而是感觉上要完整。实际上也就是不偏、不满、不空、不乱、不呆板。比如画头像,肩部以下一般都不画。这算不上“完整”的人,但只要构图处理得当,感觉上仍然是完整的。
整体不只是对整个画面而言的,每一个局部都有整体关系。比如说:对于头像来说,构图是整体,头、颈、肩的动态是整体,头部的正、侧、顶、底各大面的关系是整体,眼睛是局部。但眼睛本身也有一个整体,眼睛的球状体积是大关系,是整体。而上下眼睑和瞳孔都只是局部。对于瞳孔来说,它也有一个整体关系,瞳孔的大小、它的半球状体积、透视形都是整体,而高光、反光等部分都是局部。
画的标准不在于复杂,不在于细节,在于整体感和美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整体,有时间的话可以不断深入塑造,但要停得住。不要在塑造时走火入魔,钻到细节里出不来。所以作画时要经常扫视全局,要学会及时站起来,从远处观察画面。
最后的调整要做什么呢?先从形看起,然后是明暗、虚实、空间等。形要从大形看起,再依次往下检查;再检查画面亮、暗、灰各部分是否出现不符合明暗身份的东西,亮处不能有太暗的黑点,暗部不能有太亮的白斑;检查主次关系、空间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细节,将主体再次加强(加强时当然也会作一些必要的塑造,但要适可而止),将远处虚化灰化(亮处不要太亮,暗处不要太暗)。将近处强化(加强近处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
作画从整体画起是指先考虑整个画面的大关系,再依次考虑每个局部的大关系。这也就是不断深入塑造的过程。作画从暗部画起是为了一开始就有一个大的明暗对比,形成一幅完整的画。接下来不管画到什么时候都可以停手,最多花几分钟调整就可以交卷。15分钟的作业与3小时作业、一天的作业之间的标准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时间长短不一样,塑造的深入程度就不一样,精确性也不一样。
刻画细节时不要为细节而细节,细节并不是越多、越精细越好。在一个地方着手塑造之前,先要分析是否必要再往下塑造,要塑造到什么程度。在一幅画上,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深入塑造的。要分清主次,关键的地方多塑造,次要的地方少塑造,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一笔带过。
要尽可能拉开大的对比,如明暗对比、虚实对比。空间关系、主次关系也要比较明确。
明暗对比不强的结果是画面灰,解决的办法是先将画面最亮的地方尽可能提亮,并保持亮部和灰部的适当亮度,然后将画面最暗处尽可能加深,然后是次暗、次次暗……(这些一般都在明暗交界线附近),而反光部分既不能太亮(要深于灰部),也不能太暗。太亮的话,画面就乱了,就花了。太暗的话暗部就不透明,不透气,板结,腻,无空间感。
有时候明暗对比是拉开了,但不是按亮、暗、灰三大部分去拉开的,亮部出现了不该有的深色,暗部出现了不该有的亮点。这样的话,画面倒也响亮,但很乱,很花。往往有些程度稍好的学生,错误地以为画得扎实就不可免会“花”。这是错误的看法。其实不管怎么塑造,在明暗上都不能越出它本身的亮、暗、灰角色。
有些同学为了使高光突出,故意将亮部画得很深。这也是缺乏整体意识的表现。试想,外部世界最亮的地方可以亮到刺眼,白纸的亮度是根本达不到的。最暗的地方也不是铅笔和炭笔可以达到的。我们只能按一定的比例去表现明暗。画亮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暗部所能达到的深度。画暗部时也要考虑到亮部的亮度。
虚实对比弱就难以拉开空间关系、主次关系和表现质感。一般来说,主实次虚,近实远虚,方实圆虚,硬实软虚。如果一味地实或一味地虚就会使空间关系不明、质感不明。另外,一味地实会使形象生硬;一味追求松驰的效果而到处都虚,则易使画面空洞、虚无。
有时候虚处的界线的确不太明确,但“虚”不是含糊,不是模棱两可。大虚之处的表现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美术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可言传的,大家要多看范画,用心去体会.
有些同学一提到虚,就以为要提亮;一提到实,便以为要画暗。其实亮处也可以画实,暗处也可以画虚。虚实跟明暗是不同的概念。一般来说,虚实是就转折线而言的。从感觉上看,就是转折线的清晰度的问题,打不打眼的问题。而明暗在绘画上表现为颜色的深浅。当然转折线也有深浅,但那不是虚实。
“结构准确”永远是画面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明暗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但结构是不会因光线而改变的。所以明暗只是表现手法,结构才是关键。没有明暗的话,画面的气氛、画面的效果可能难以表现,但没有结构就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