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是指投资者通过合理安排资金,运用诸如储蓄、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期货、商品现货、外汇、房地产、保险、黄金、P2P、文化及艺术品等投资理财工具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管理和分配,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加速资产的增长。投资理财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
一、理性投资的深化———提倡以基本面分析为主的成长型投资
2003年开始的价值投资理念,使中国证券市场迈出了理性投资的第一步。虽然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但是基金行业却是成长型投资的主要实践者。因为无论是2003年的五朵金花、还是2004年的煤炭、港口、机场、运输,都是最典型的业绩高成长行业。
任何一个证券市场都是在熊市开始的时候提倡价值投资策略,在熊市即将结束的时候提倡成长型投资策略。当前,价值投资理念还要坚持,但是要弱化这种提法,因为中国经济的高成长特性,如果按照业绩成长性去评价,就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企业;按照现金分红的收益率评价,或者同国外证券市场直接比市盈率,就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就会对这个市场失去信心。当然,我们这里提倡的成长型投资,指的是以基本面分析为主的业绩成长,而不是概念、题材炒作或资产重组之类的东西,是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二、关于估值的国际接轨———市场的本土化和视野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成为定价和估值的孤岛,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接轨之路不可避免,但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国际接轨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学习国外的投资理念和估值方法,而不是绝对的估值水平的接轨。第二,既应该研究亚洲金融市场,也应该研究欧美等大国资本市场,因为那里的投资理念、估值方法有足够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第三,吸取什么历史阶段的经验?显然应该认真研究这些国家在人均 G D P超过1000美金的经济起飞阶段的经验。
第四,还要学习他们不同行业的估值方法,比如,为什么商业企业更多地用市销率的概念?为什么科技企业更多用成长流量比( P/ G F)?在什么情况下,用并购价值、重置成本去定价?为什么国外更多的估值方法更多的重点在于评估上市公司的市值,而不是单个股价?等等。这样研究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高成长企业、有销售网络优势企业、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公司、垄断优势公司被国外投资者给出的定价远远高于国内投资者的定价。
第五,还要研究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第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研究亚洲国家资本市场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路径。粗略地描述,这些国家的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路径是这样的:资本市场的开放、外资流入、本币持续升值、以本币标价的资产持续上涨5到10年,然后等经济增长率放缓到同成熟市场经济同样水平时,证券市场价格开始回归,市盈率定价水平才开始同其他国家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