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笑日”嘴角上扬15度,你做到了吗
“世界微笑日”里对南京街头行人的面部表情作调查——新华报业网讯昨天是一个温馨的日子——“世界微笑日”。“今天,你的嘴角上扬15度了吗?”昨天,截至晚上9点,新浪微博上关于微笑日的讨论已经有2100多万条,这句口号的引用率最高。8日下午3点,记者在南京汉中路与管家桥路交叉口的地下通道出口处做街头调查,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里,50个行人从身边经过,其中男性占大半。而据记者观察,只有4个人面带微笑,而这4人还是两对朋友、同事。其他“单独行动”的行人中,有5个打着手机,一位男性一面大声说着“李经理你好……”,一面匆匆走过,紧盯着手机屏幕发短信的也不在少数,还有3人戴着耳机听着歌,其他人或是盯着地面,或是浏览着街景,表情或是严肃,或是微皱着眉头。显然,在世界微笑日里,能给自己一个微笑的人寥寥无几。“微笑并不是去看一部喜剧,去一个娱乐场所就能得到的东西。”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王兰芳认为,通过娱乐、消费获得的“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微笑是一个有灵性的词语,它不仅仅是脸上的一个符号表情,而是代表了一个人对他人、对世界的友善。微笑产生的条件,首先是心灵的温暖,其次是心灵有所归处及内心的宁静。当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焦虑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微笑日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它提醒着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大笑和微笑其实是两个概念,大笑所传达的未必是开心,也可以是尴尬、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微笑传达的则一定是正能量。人和人的相处就像一面镜子,你投入的各种情绪都会通过对方的脸反射出来。为什么咱们身边的外教总是乐呵呵的?他们不吝啬自己的微笑,不管对面走来的人认不认识,他们都习惯用微笑来打招呼,让正能量感染其他人。”南京审计学院心理老师蔡远如是说。“在西方,两个陌生人四目相对后,其中一方若是微笑,另一方必定以微笑回应。中国人若是熟人见面肯定会微笑打招呼,但陌生人之间就未必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陌生人之间礼仪性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目前还没有建立,所以,路人对于陌生人微笑的排斥、疏离、冷漠都是可以理解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光飞坦言。曾经有人感叹,“中国人不会笑了”。现实生活确实给人这样的感受,原因或许有很多,生活和工作压力、压抑的人际环境……但这都不应该成为不再微笑的理由。“在一个浮躁、让人无所适从的社会中,大部分社会成员无法摆脱功利心的影响,要想让人们恢复微笑,不仅仅是经济手段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着手,创造出能够让人们心有所归的氛围。而且,微笑并不是单靠社会就能解决的,生命、生活质量都是自己的,内心更是自己的,从个体层面说,每个人都应通过自修寻求心灵的自救。”王兰芳副教授说。或许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人际环境,不能改变工作和生存带来的压力,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我们的表情。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成为微笑日,拥有快乐的性格,每天都是微笑日。而整个世界的美好,或许就从你的微笑开始。本报记者葛灵丹吉凤竹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