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

2020-04-17 文化 568阅读
早在周秦时期是“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坐者盘腿坐在席子上。尊贵者单独在上座坐一张席子,陪坐者在下座两人或者多人共坐一张席子。席前设一几案放置器物。席地而坐对坐姿有要求,通常要求“正襟危坐”,将衣襟理正,两手放在大腿上,腰板挺起,双目平视前方,不苟言笑。有必要动作时,手肘才可以触及几案。这种坐姿从现在可看到的史料来看,延续了很长时间。周朝的《周礼》、《仪礼》有明确记载,可能到汉、唐时期还有这样的坐法。唐太宗的《步辇图》也是以席地而坐的坐姿平坐在上面.
 到南唐时,人们已经不席地而坐,有了床,也有了椅子。但是席地而坐的习惯并没有完全改过来,韩熙载不管坐在床上还是坐在椅子上,还总是席地而坐的坐姿,双腿从不垂下去,而且床前有栏板,腿垂不下去。其他人就不一定了,有人坐在床上,坐得很随便;有人坐在椅子上也很随便,不再是“正襟危坐”,完全是一副休闲的样子。
高坐具出现以后,人们并不是不再正襟危坐,正规场合仍然要正襟危坐,要讲究坐相,要坐出庄重、庄严来;不可轻翘二郎腿,混身乱颤。宝座上的皇帝、坐床的活佛、大堂上的官老爷就是例子。
沙发引进以后,人们的坐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休闲成份大大增加。可以靠在靠背上,甚至也可以翘翘二郎腿。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