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从几岁开始打虫?应该吃什么打虫药对孩子没有伤害呢!

2022-08-20 母婴育儿 120阅读
小孩几岁开始打虫妈妈们可否知道? 蛔虫等肠道寄生虫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掠夺营养之外,还会累及智力发育。
  10月份堪称打虫的最佳时间。
  从蛔虫的生活史来看,其虫卵大多是孩子在夏天通过吃凉菜、生瓜或用手乱抓、乱摸、吮指甲等途径潜入体内的,到了秋天正好发育为成虫,并寄生于小肠内,所以此时服用打虫药,可将其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患上了蛔虫病呢?民间有许多判断方法:
  “虫斑” 所谓“虫斑”,指的是孩子脸上出现的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初为淡红,后转淡白,边缘清楚,上面覆盖少量细小鳞屑,并有轻度瘙痒感。除脸部外,上臂、颈部或肩部等处也可见到。民间认为,此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其实并非如此,医生化验了不少长有“虫斑”孩子的大便,并未找到蛔虫卵,所谓“虫斑”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
  夜间磨牙 有一定道理,因为蛔虫分泌的毒素确可诱发磨牙发作,但精神紧张、缺钙、牙病等因素也可引起夜间磨牙,故这种判断方法也很不可靠。
  肚子疼痛 病因更多,诸如肠痉挛、腹部受凉、肠炎、腹型癫痫以及腹痛型感冒、部分肺炎等。蛔虫作祟仅是因素之一,当然不能以偏概全。
  其实,判断孩子肚子里是否有蛔虫的方法很简单:取一点孩子的新鲜粪便送医院化验,若标本中有蛔虫卵,则服打虫药就是“有的放矢”了。
   确定了孩子患有蛔虫病后,该为孩子选择何种打虫药呢?
  对于孩子来说,当以打虫效果最好、药物不良反应最小者为佳,如甲苯咪唑(又名一片灵)、阿苯达唑(又名肠虫清)、哌嗪、噻嘧啶、左旋咪唑、奥苯达唑等。
  甲苯咪唑:每天200毫克,一次服,或每次100毫克,一日2次,连用3天。也可用其与左旋咪唑的复方制剂(每片含左旋咪唑25毫克),用法为每天100毫克,一次服,或每次50毫克,每天2次,连服3天。
  阿苯达唑:每天200毫克,一次服。一次治疗未痊愈者,3周后再服一次。
  枸橼酸哌嗪:每公斤体重100~150毫克/日,睡前一次服,连服2天。
  噻嘧啶:每公斤体重30毫克/日,睡前一次服。
  如果病儿伴有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或肠内蛔虫较多(能在其腹部触摸到条索状物),则应选择对虫体刺激小、能使虫体麻痹的打虫药,如哌嗪、左旋咪唑、噻嘧啶等。至于合并便秘者,宜加服缓泻剂,尽量清除肠内蛔虫及其毒素,以减轻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必要时同服胰蛋白酶制剂。(孩子用何种打虫药,请以医生建议为准。)
  温情提示:服打虫药不需忌口
  许多孩子服用打虫药后之所以出现食欲下降,精神变差,睡眠不安等令家长担忧的状况,其实就是只强调了忌口而忽视了必要的营养调配之故。正确之举是,在服用打虫药期间,适当增加禽蛋、豆类、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合孩子口味的食物,以增强脾胃功能,上述不良反应也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不要随便给小孩服打虫药,应经医生大便化验后,确诊何种寄生虫,对症施药方可奏效,自己用药小心意外!
一年四季都可打虫,但最佳时机则非秋末冬初莫属。究其根底,与寄生虫卵的感染高峰季节及其演变过程有关。夏天人们喜欢吃凉拌菜、生瓜果,食入寄生虫卵的机会较多。

虫卵侵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演变,最后幼虫定居于小肠,并在此继续发育成成虫约需2-3个月时间,正好到了秋末冬初;此时节气候也较好,小儿较易耐受服用打虫药后的不适感;刚长成的寄生虫还很脆弱,容易驱出;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各种打虫药大多只能驱除成虫,对正在“旅行”途中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秋末冬初打虫效果最好。

打虫子的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一般来说,常用的打虫药主要有阿苯达唑(肠虫清)、甲苯咪唑(安乐士)、左旋咪唑、噻嘧啶、枸橼酸呱嗪(驱蛔灵)等,但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如驱蛔灵虽然毒性低,常服或过量也会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一般说来,口服药的剂量均按体重计算,但肠虫清却是个例外,很多患者对两岁以上的患者都需服两片肠虫清不理解。这是因为,肠虫清在肠道吸收极少,口服后95%不吸收,24小时内由粪便排出。被吸收的5%在肝脏内迅速代谢后杀灭组织内的幼虫、肠道内的成虫与虫卵,并在48小时内随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肠虫清是一种吸收少、不易在体内蓄积的药,因此临床应用时采取单剂量一次顿服,而且也不需要按体重确定剂量。也就是说,成人与两岁以上小儿服用同样的剂量。此外,肠虫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将虫体溶解随尿液排出,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吃了打虫药却没看到虫子排出来的原因。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