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韩寒说巴金的文采很一般。从读者的角度看,他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不管一个人地位有多高,一个人的文笔并不和地位成正比。处在白话文童年时期的人,可能是大师,少见经典作品。人们都喜欢文笔好的作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红楼梦》也推崇“词藻警人”的《西厢记》。作为读者,肯定有自己的欣赏口味。一个作品,文笔好就是好,如白开水一样的文学作品,不会讨人喜欢,也没必要因为谁名气大就非得说他的作品好。
可中国作家中确实有文笔好的。谁是中国白话文方笔最好的作家?五四后的那代人为白话文做出了贡献。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我们读着他们的作品成长,在我们的心中,谁的作品什么样子,我们还是能看出一点好坏来。
五四那代作家,他们或小说、或杂文、或诗歌、或散文、或翻译,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我们的现代语文就是从他们那儿开始的,普通话是以他们的作品为基础的。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有了无数的白话文作家,向我们展示现代汉语的精彩。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得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五四以来的那代作家,是白话文的首创者,他们汲取文言文和西方文学的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现代汉语很快深入人心。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单从文笔而言,我认为
鲁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琪、钱钟书、王蒙、王小波的文笔最好。鲁迅骂人厉害,语言辛辣。林语堂语言幽默,见解深刻。梁实秋意境清远,博学多才。汪曾祺含蓄空灵、生动传神。老舍语言讲究,为文地道。各家各有所长,都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在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论敌梁实秋评价他说:“据我看,他的小说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
林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40岁以後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沈从文(1902-1988)
张爱玲,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
钱锺书(1910-1998)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