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资本形式的职能有何不同?

2020-06-10 财经 136阅读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 1 ) 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 ( 又叫个别资本, 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 ) 的循环和周转, 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 2 ) 资本循环, 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 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 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执行三种职能, 实现了价值增殖, 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 3 )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 生产、 销售三个阶段, 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 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 4 )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 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5 )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 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以, 产业资本的循环, 从不同的角度看, 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 1 )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 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 互为条件的。
( 2 ) 通过对资本循环的分析, 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特定的阶级关系。第二, 资本还是一种运动, 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 才能不断地增殖。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不停的运动, 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资本周转
( 1 ) 资本周转, 是指不断重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 2 )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 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 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而资本周转则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它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1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依据是, 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价值的周转方式的不同。
( 2 ) 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建筑、 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它们的价值按照每次生产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并随着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收回。没有损耗的价值则仍固定在它的实物形式上。必须经过多次转移,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才能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
( 3 ) 流动资本, 是指投在原料、 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劳动对象一经投入生产过程, 便全部消耗掉, 它们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去,并随着产品出售后全部一次收回, 即它们的价值全部处在流动状态。投在劳动力的资本, 它们的价值并不转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它的价值周转方式是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是一样的。
( 4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时间不同;③价值收回方式不同;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5)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是生产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 这两种划分的依据、 意义和内容都是不同的 , 不能混淆。
技术进程和固定资本折旧
( 1 ) 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 2 )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又叫物质损耗, 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生产性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有形损耗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 即列入产品的成本。
( 3 )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又叫精神损耗, 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根据生产技术进步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无形损耗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引起的;二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 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不能完全被转移到产品中去。
( 4 ) 当代科技进步加快, 竞争加剧, 使无形损耗呈上升趋势。为此, 资本家便会采取种种办法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以尽快收回固定资本的价值, 减少或避免无形损耗的损失。
( 5 ) 固定资本的折旧, 是指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逐年按损耗程度提取的那部分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 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100% 。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 1 ) 资本的周转时间, 是指产业资本从预定的一定形式开始, 经过循环运动, 实现了价值增殖, 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所经历的时间, 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 2 )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流通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
( 3 ) 资本的周转次数, 是指一定时期内 ( 通常为一年 ) 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 4 ) 资本的周转时间 ( 长短 ) 与资本周转速度 ( 快慢 ) 成反比关系。而资本的周转次数 ( 多少 ) 与资本周转速度 ( 快慢 ) 成正比关系。
制约周转运动速度的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两个:一是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 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 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 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 1 ) 预付产业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 2 )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一方面会影响所需要投入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多少, 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数量资本在一年中产出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 3 ) 加速固定资本周转, 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损耗的损失, 另一方面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加速固定资本更新。这样, 就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提高劳动生产率, 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 4 )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 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
( 5 )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 其中可变资本部分周转加快, 使一年内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就是预付资本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数量。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不仅数量不同, 而且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也不一样, 不能混同。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 1 )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 或替换 ) 问题。
( 2 ) 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或基础, 实物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或保证。
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 1 )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 按其最终用途, 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 2 ) 与此相适应, 除了社会生产也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 ( Ⅰ ) 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 ( Ⅱ ) 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 3 )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 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 (c) 、 可变资本的价值 (v) 和剩余价值 (m) 。
( 4 )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 c+v+m 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单再生产
( 1 )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 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 2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 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 1 )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 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 2 )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 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 (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 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 3 )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而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1 )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即Ⅰ (v+m)= Ⅱ c 。这个条件表明, 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 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2 )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之和, 即Ⅰ (c+v+m)= Ⅰ c+ Ⅱ 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即Ⅱ (c+v+m)= Ⅰ (v+m)+ Ⅱ (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3 ) 以上三个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遭到破坏,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 1 )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
①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 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 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用公式表示为:Ⅰ (c+v+m)> Ⅰ c+ Ⅱ c 或Ⅰ (v+m)> Ⅱ c 。
②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 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 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果用 m/x 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那么 m-m/x 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的部分。这个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Ⅱ (c+v+m)> Ⅰ (v+m/x)+ Ⅱ (v+m/x) 或Ⅱ (c+m-m/x)> Ⅰ (v+m/x) 。
( 2 )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 (v+ Δ v+m/x)= Ⅱ (c+ Δ c) 。这里, Δ c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 Δ v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 这个条件表明, 在扩大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 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 3 )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也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一是Ⅰ (c+v+m)= Ⅰ (c+ Δ c)+ Ⅱ (c+ Δ c) 。这个条件表明,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二是Ⅱ (c+v+m)= Ⅰ (v+ Δ v+m/x)+ Ⅱ (v+ Δ v+m/x) 。这个条件表明,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 4 )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 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具体分析, 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 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管理也是适用的。
经济危机的实质、 根源和周期性
( 1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即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经济危机期间所产生的种种现象, 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 是生产相对过剩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表现。
( 2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 3 )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 周期性地反复出现, 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紧密联系,一般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 萧条、 复苏和高涨 ( 繁荣 ) 四个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自身运动。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