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和“桃花林”有何区别

2020-05-25 综合 1183阅读

“桃花源”和“桃花林”在文中仅有一个区别,即范围大小不同。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指整个隐居之地,包括靠近隐居之地的“桃花林”,“林尽水源”处的山洞以及从洞口进入后的桃花源人生活的村庄等等,但“桃花林”仅指隐居之地外的桃林。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所作,借武陵渔人行踪,描述了一处安宁和乐的世外桃源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扩展资料

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历史现状

《桃花源记》并不是 “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记述了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渔人捕鱼,通常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

而《桃花源记》中武陵渔夫之所以要驾船“缘溪行”,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否为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

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从那往后却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

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因此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桃花源中的人知错一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桃花源”里有玄机 内藏陶渊明辛酸经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