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匡胤与董宗本
赵匡胤在没有当皇帝前投奔随州大将董宗本,董宗本让其子董遵诲与赵匡胤交游。董遵诲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性格粗鲁、做事鲁莽,常因小事辱骂赵匡胤。赵匡胤不堪其辱离开董宗本。等到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后,为国选才,不计前嫌,打算录用董遵诲,使其为国效力。
当董遵诲得知赵匡胤在寻找他,非常害怕,担心赵匡胤找其算账,打算自杀。董遵诲之妻告诫他,等你见了赵匡胤后,看看情况,再做决断,堂堂大宋皇帝,还会为小事忌恨你吗,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呢。董遵诲打消自杀念头,去京城见到赵匡胤,叩头请罪。
果如董遵诲妻子所料,赵匡胤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设宴款待,畅叙友情,只字未提过去不愉快之事,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驻守西部边关的将军。董遵诲为报知遇之恩,上任后,严守边关,屡立战功。
2、武则天与狄仁杰
一代女皇武则天治理天下的气象被赞为有贞观遗风,其对有才之人的信赖颇值得称道。武则天的胸怀和格局影响了其下大臣的行事风格。武则天时期有两个名臣,一个是狄仁杰,一个是娄师德。狄仁杰能够成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离不开娄师德的推荐。
等到二人在朝中同为朝臣,狄仁杰“颇轻师德”“频挤之外使”,而受轻视、被排挤的娄师德没有表示出怨恨、愤怒的意思:“师德知之而不憾。”洞悉群臣心态的武则天叫来狄仁杰并且向他提问:“师德贤乎?”狄仁杰回答:“为将谨守,贤则臣不知。”
武则天又问:“师德知人乎。”狄仁杰回答:“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随后,武则天“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推荐表,以赐梁公(狄仁杰)”。
听了武则天的言语,看了娄师德推荐表后,狄仁杰“大惭而退”,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娄师德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宽容狄仁杰所为,实为朝廷存留一个能干之臣;狄仁杰的自我忏悔亦说明娄师德没有看错人。
如果娄师德因为猜忌质疑狄仁杰,唐朝有可能失去一个贤良之臣。幸运的是娄师德选择了对狄仁杰的信任,没有选择邀功,没有选择发出埋怨之言,可谓聪矣。
3、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4、冯异与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一个叫冯异的将军,作战有功,为人谦虚,论功时常坐大树之下以避功赏,人称“大树将军”。冯异手握重兵,在关中作战时,被人诬陷其挟威自重,刘秀却给予冯异无比的信任:“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5、诸葛瑾与孙权
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躲避战乱到江东,受到东吴孙权赏识,被委以要职。当其弟诸葛亮为刘、孙联合之事来到东吴,爱惜诸葛亮才华的孙权希望诸葛瑾能通过各种办法将诸葛亮留在东吴,为其效力。
诸葛瑾回答孙权,虽然自己与诸葛亮是亲兄弟,但是诸葛亮选择刘备,自己选择东吴,君臣名分已定,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事业。孙权表示理解,进而增强了对诸葛瑾的钦佩。后来,诸葛瑾奉命到益州去见刘备,与其弟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以示其忠。
再后来,孙刘联盟破裂,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责备他不该为报关羽之小仇,而破坏孙刘联盟,放弃恢复汉室大业。此时,政治谣言四起,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有这个身份,还派亲信与刘备联系,有可能投降刘备。
孙权表示出对诸葛瑾的莫大信任:“孤与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而,对诸葛瑾可能投降的谣言仍然不止。东吴主持对蜀作战的大将军陆逊明确希望孙权再次表态,以消除谣言。
孙权致信陆逊:“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同时,孙权亲自给诸葛瑾写信,以示信任。随后,孙权对诸葛瑾始终予以信任。胡三省评价此事说:“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能保有江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