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另一说法是安徽涡阳,老子东太清宫是涡阳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佐证老子故里在涡阳的重要证据。)道教信奉之教主,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史记》本传谓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守藏室之史,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西汉初,盛行黄老之学,统治阶级奉行清静、无为与刑名法术相结合的“黄老政治”,解说《道德经》的书亦纷纷出现。《汉书·艺文志》著录《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刘向《说老子》等数种。老子名望渐隆。东汉时,神化老子的倾向见诸文字。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将老子等同于“道”,成为先于天地的神灵。当时崇尚道术之士,更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陈相边韶于延熹八年(165)所作《老子铭》谓世之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道教自创教起即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老子为教主。道士造作道书,多托言太上老君所授。如称《太平经》由老君于西汉河平二年(公元前27),降于琅琊郡曲阳泉上授与于吉;称《正一盟威秘箓》由老君于东汉汉安元年 (142)降于蜀之鹤鸣山授与张陵。张陵所作《老子想尔注》中有“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语,更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奉为教主。随着道教的发展,对老子的神化愈甚。如言其出生神异,有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剖左腋而生;言其形貌神奇有“长耳大目……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言其神通广大有“陶冶虚无,造化万有”,“历劫运而长存”,“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等。道教标榜老子与《道德经》,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对抗形势的需要。因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经》中那样的“道”来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摄生者无死地的长生思想以及传说中老子的高寿(“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复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似犹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对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历代帝王对神化的老子,或立庙祀奉,或加尊号册封,其中尤以唐代为甚。唐太宗诏称“朕之本系出于柱史”,唐玄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一再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继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