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两规格的极为罕见。
明清两代由官府铸造足量并成色十足的银锭又称砝码锭,或称共议十足银,后来一些商会组织凭信誉鉴定并打有标记的银锭也称砝码银,多数每锭重十两,成色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至百分之九十九。牌坊锭还有一个更为文雅更为标准的词汇“纹银”,在清代宫廷剧中我们通常能听到,这是清代对足银的官方称呼,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相当于现在的“925”千足银,当然当时的冶炼水平,即便是纹银,但离千足银还是有些误差。因而纹银并非真正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也称“足纹”,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标准。
清代的银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光年以前的,一类是道光年间以后的。
清代银两有多种形状。直隶银两形状多为船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重50两,另外一种重10两。
山西银两以重50两的大银锭为多。另一种为小元宝,束腰形。
陕西的银两多为椭圆形,分为2种,一种重10两,一重4两左右。
江南的银两除重50两的船型元宝外,另一种重5两左右,形如猪腰子的腰锭。
甘肃银两有三种,一种为重50两的方锭,形如正方形的砖块,多为民国年间铸造。一种为4两重的圆锭,最后一种为重2两左右的葫芦状的银两。
四川主要铸造10两左右的圆锭。
云南银两,前期是方锭,后期状如马鞍或牌坊,重量分10两,5两,2两半左右三等。
贵州银以茶花银锭最有特色,一般重10两左右,另有重5两,10两的圆锭。
湖北除有重50两和20两重的船型银锭外,还有重5两,10两的圆锭。
湖南银两锭近于长方,略束腰,一般重10两左右,,另外还有一种重50两的龟宝,因锭面两耳特低,形如乌龟,故名。
江西银两以50两重的方宝最多,另外还有10两左右的圆锭。又有5两重的方锭。
安徽有50两的船锭,和10两重的方锭。
江苏银两分重50两的船型元宝和5两左右的圆锭。
浙江以重5两左右的圆锭为多。
福建除有50两的船型元宝外,多为重10两左右的圆锭,也叫馒头锭。
广西和广东则以重10两左右的形如砝码的银锭为多。
东北地区多为重50两的船型元宝,因形制特别,锭面两耳特长,故俗称大翅宝。
新疆通行重50两的船型和方形元宝。
一直到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后,中国的银两才退出了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