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因此,今后18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在新时期,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各方面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对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基本动力以及实现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未来中国经济的四大趋势
(一)经济的国际化趋势
一方面中国经济越来越浸入国际经济的色彩,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越来越打上中国的烙印,这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可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期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有可能继续成为世界投资者看好的重要场所,因为处于世界经济大潮的新时期,中国经济有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是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价格廉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最低,至少在比较长的时期里维持低成本。当然,在转型时期,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企业制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劳动成本将继续保持一个低水平。20年前深圳打工仔的工资平均只有几百元,接近1000元,而今年深圳打工仔的工资水平仍只有几百元,接近1000元,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劳动者存在着替代,不断有新生的劳动力加入进来,使劳动力成本始终保持在低水平。中国拥有7.4亿劳动力,而且每年增长接近1000万,劳动力大军源源不断,所以劳动力成本将较长期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是本土市场比较广阔的优势。在中国生产、投资,能够迅速地达到规模效益。因为只要有1%的人购买这种商品,就有1000多万人的市场,这在其它国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投资,规模效益能比较快地实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选择可以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此,在中国投资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产业链条比较健全的发展优势。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能有劳动力的优势,也可能有市场的优势,但不会有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20余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产业体系非常健全。无论是珠三角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甚至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地区,产业体系都很健全。因此,投资者可以迅速地找到合作伙伴,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竞争优势。珠三角可以成为IT产业的总制造中心,长三角可以成为其他产品的制造中心,换一个地方也同样可以成为制造中心,因为它们都具备专业化配套的设施。
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银行体系的健全以及法律框架的完善,上述三方面的优势会越来越具有综合的吸引力,这是我们面向新的世纪,走向新的阶段,经济国际化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样,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我国也会日益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实现现代化必须的市场和资源的支持,而且大量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会逐步地外移,大量的资源性的开发会逐步外移,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扩大。
(二)经济的城市化趋势
未来十几年,更多的农村人口会向城市转移,每年将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会由目前不足40%向50%及以上跨越,各地区今后十几年城市化率一定会超过50%,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城市化进程每提高一步都将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眼下,中国城乡差距非常大,表面上看,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收入7703元,是1∶3.1的差距。事实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40%是食物纯收入,20%用于扩大再生产,严格意义上的与城市居民比较可用于现代物质、精神文明消费的则大大少于2476元。同时,城市居民还享受着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福利,包括单位和国家的福利,加在一起,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1∶3.1,我曾做过测算,差距达到1∶5,甚至比1∶5还要高。如此悬殊的城乡差距,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社会需求的扩大,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将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化刚刚进入中级阶段,世界经济已进入信息化阶段,客观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中国可能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完成信息化,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实现现代化。因此,可以预期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及高技术的产业化两大发展趋势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推动力量,也可以预计我国可以走一条跨越发展的道路,在工业化中推进信息化,在完成信息化中完成工业化。当前我们可以感受到信息对经济的推动力,它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技术也会成为改变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可以大胆地预测,生物技术的突破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变化,观念、法律都会发生大的变革。当然,今天的中国在传统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是显著的,但是在先进的产业方面,在运用新技术,推动新技术进步方面的差距相对传统产业则小一些。可以说,技术为我国提供了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机会,因为我国不但从事新技术研究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在全球处于前列,而且拥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对我国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四)经济的民营化趋势
不用怀疑,我国今后将继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但随着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民营经济也会加速成长起来。我们有理由预期,经济发展的主角会由政府转到市场和民间,因为市场经济存在两个基本条件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政府没有条件继续承担经济建设的主角,政府应将所拥有的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健全和完善基本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不是直接地用于社会投资方面;二是民间所拥有的资源更为丰富,拥有资源的自主的权力也日益地趋向宽松,市场进入的门槛逐渐降低,为民众创业和社会各方面公平地使用资源创造了更加自由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各种各样的混合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的国有经济占整个经济的1/3,非国有经济占2/3,在非国有中纯粹的私有经济占相当的比重,占整个经济的1/3,非公有经济已超过1/3,今后各种比重还会发生新的变化,但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经济的民营化将是总体发展趋势。
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需求方面看,20世纪70年代主要依靠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60%,其余40%来自消费,外需的贡献微乎其微。80年代,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发生颠倒,消费的贡献占到60%,投资占40%,外需没有太大的变化。90年代,这种格局又一次改变,投资的影响力上升到44%,消费下降为50%,外需上升到6%。近年来,这种趋势继续演变,投资上升,消费下降,外需稳定。从今后十几年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消费作用可能由下降转为上升,投资由上升转为平稳,或略有回落,外需将减弱。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城乡差距的缩小,消费有一个加速增长的趋势,对经济的影响会逐步由40%多上升到60%。投资已处于较高水平,今后维护这个水平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投资的影响会有所削弱,降为40%,短期内投资依然很重要。外部需求中进口和出口规模的同时扩大,使外部需求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
从产业看,农业的影响力会继续减弱,目前农业的贡献为5%,未来最多只有3%左右。第三产业会加速成长,由目前的1/3上升到35%,甚至达到40%。工业仍然是整个经济成长主要的产业推动力,但这丝毫不影响农业的基础地位。
从要素的角度看,将更多地由技术、劳动力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资本的作用逐步减弱。
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应注意哪些问题
1.经济的安全。经济的国际化,必然使我国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未来国际因素更多地带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保护、保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预警体系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在金融,主要产业方面确保安全。
2.社会的安定。要将社会安定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的阶段,往往是一国的产业链条、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转型明显加快的时期,因此,各种各样利益的冲突、矛盾的磨擦将比以往来得更加剧烈。所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尤其需要关注。一个国家如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则意味着现代化建设的中断。我们要吸取其它国家的教训,将社会安定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及时消除各种不平衡。
3.民众的安心。越是社会的转型,越是经济的国际化,越是现代化,在各种文明的诱惑下,民众的需求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超越控制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差距也拉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超越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的满足体系,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这需要加快民主、法制、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快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如果我国做到经济的安全、社会的安定、民众的安心,未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国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前两年经济增长实现7.7%,未来18年,要达到7.1%,我们需要继续地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