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的健康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人们赋予健康的内涵不尽相同。词典里,健康的定义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就是过去讲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定义。
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就是金子”的口号,旨在唤起人们珍惜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1992年,由维多利宣言的健康四大基石精辟概括了当代世界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其实质就是提倡健康的自我保护。可以说,谁掌握了健康的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由此可知,“健康”概念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体能健康”,另一方面指的是“精神健康”。这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是在生理上没有疾病,躯体健全和不虚弱,而且还应该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状态,并且还包括人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健康”的新概念是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和把个体与社会结合所提出的,是对健康的一个全面定义。
在陈旧的健康观念中,只有疾病才是健康的杀手。事实上,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比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更大。以饮食和起居为主要因素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健康的最大威胁,如嗜烟酗酒、高脂肪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休息不充分等,都会直接导致人的健康状况下降,成为健康的隐患。
细算一下“生命账”,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正负抵消的情况。例如,人们根据“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积极运动锻炼,这是有利因素;但运动过度则又是不利因素,两者相互抵消,甚至“倒找”(非但不能储存健康,还要将已储存的付出)。令人担忧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的自觉不自觉地“透支”身体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恐怕也是脑血管病、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段越来越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向人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警示信号:不可“透支”生命。在每个人的身上,总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掌握鉴别的本领,多学一些医学知识,多认识一些自己,以便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