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耳炎一般都是急性发病,多在感冒后发生。在急性期,患儿可能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耳痛、哭闹、腹痛、拍头、呕吐、精神差等。大多数患儿会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极少数会出现鼓膜穿孔后耳流脓,部分轻症患儿未经治疗亦能自愈。有一些患儿没有出现上述急性期症状,而表现为:年长的孩子可能会说,耳朵闷,像有东西堵住,耳朵里面嗡嗡的响,听力下降,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年幼的孩子喜欢把电视音量调得很高,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俗称耳咽管,就是一个连通鼻咽腔和中耳腔的管子,起着调节中耳气压的作用)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耳咽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内。开始积液较清,久治不愈后,可变粘,严重者可出现“胶耳”。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都能治愈,所引起的听力下降也是轻微的,随着积液的消失听力也能够恢复正常。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注意:很多家长都以为中耳积液是水从外耳道进去的,其实是自己产生的)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主要为:感冒所致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支气管炎或肺炎反复咳嗽、咽喉返流、腭裂患儿、婴儿平卧位喂奶、坐飞机后等等。此外,急性中耳炎时使用抗生素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有耐药等,会增加中耳积液的发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