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纠正一下,淮海战役不能说是粟裕指挥的。粟裕虽然十分有才华,但历史上受制于资历问题,所以在党内军内地位一直不高,淮海战役这样的大战是不可能让他统一指挥的。当时为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中央下令组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其中邓小平担任书记。所以,至少从名义上来讲,邓小平才是淮海战役共产党方面的最高统帅。而在实际上,由于军情紧急,总前委直到战役结束之后也没有正式开过会,也就谈不上统一领导,仅仅是起到了一个协调作用,两大野战军实际上都直接向西柏坡报告行动,所以严格来说,淮海战役应该是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当然,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实力最强,战果也最大,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无可否认。
2、学界传统上一直认为淮海战役是最大的决战,而辽沈战役的价值则往往被人忽视。个人认为,两大战役的价值是同等的,难分高下。
辽沈战役,是造成国民党统治崩溃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军事上讲,此战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最精锐的远征军系统(除52军),并且一举将敌我兵力对比翻转,解放军第一次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使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共产党将可以集中更强大的兵力进行战争。在政治上,东北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秩序,在其统治体系内造成了悲观失望的强大阴影,更进一步加剧了其统治的崩溃。在经济上,占全国工业三分之二的东北地区落入共产党的手中,为解放军统一全国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此后解放军彻底改变了小米加步枪的传统形象,陆军武器甚至重炮都可以基本自给,相反国民党军队却愈加严重依赖美援。
另外,辽沈战役还是淮海战役的导火索。辽沈战役间接支援了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的胜利,初步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的防御体系,兵逼徐州。两场战役的胜利,迫使蒋急于在南线利用局部兵力优势进行决战,打乱了原来的战略部署,给了华东野战军发动淮海战役(这里指的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的小淮海)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很难打起来。辽沈战役的价值是基础性的。
淮海战役是核心决战。强调辽沈战役的作用并非否定淮海战役的价值。辽沈战役是基础不假,但如果没有淮海战役,也无法将辽沈战役造成的有利战略态势转化为胜利果实。在军事上,淮海战役彻底摧毁了蒋介石赖以为统治基础的军事力量;政治上,占据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政治中心——中原,政治意义十分巨大。
最后,不得不承认粟裕确实有一手。按毛主席的话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让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中央最初的部署是“辽沈—平津—淮海”这样的顺序进行决战的,打黄百韬只是让华野热热身,没想到形式的发展超出了最初的预计:国民党军队的反应迅速,解放军歼敌更迅速。淮海战役几乎和平津战役同时结束。平津战役末期,四野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急派38、39军作为先遣队南下想在淮海战役分一杯羹,可是到了才发现已经晚了。粟裕的手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