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的文化遗产

2020-05-24 文化 300阅读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夹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遗址首先于1976年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而得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发展的时间介於裴李冈、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环境与华北不同,所以观察河姆渡遗址立体造景,可发现自然景观与裴李岗、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 据地理勘测,河姆渡建筑遗址附近有一座小山,东北面当时是一片湖泊,这样的地理位置最适合干阑式建筑型式。干阑式住屋有许多特色,使居民能临水而居。地板在地面上通风凉快,可防潮防溼,也可防止大雨过后的氾滥,及不卫生的蒸气和低飞的昆虫聚集。残馀弃物可从地板空隙掷出,随水漂流;在陆上的杆栏建筑掷出物可成犬猪的饲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浓烟的火以防蚊虫。如建筑在地形崎岖之地,还可减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临下,也可防敌人袭击。
河姆渡遗址出土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构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遗址中所发现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一是企口板,企口可将两块木板拼接在一起而不露缝隙,遗址中发现的企口板两侧各有一道企口,可与另一块侧边削薄的木板相接,如今我们的木质地板还是用这方法拼接。另一是销钉孔,带销钉孔的榫和梁柱的卯垂直相交,用销钉栓住,榫头就不会从卯口脱出了。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层都发现了木建筑遗迹,尤以第四文化层最为密集和壮观,总数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构件有木桩、圆木、长方形木材、带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学家和古建筑专家对遗迹和木构件分析后认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把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共发现29排木桩,分析至少有6栋以上建筑。根据木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单体看,当时普遍采用连间长房子形式,其中最长一栋房屋面宽达23米以上,进深7米,房屋后檐还有宽1米左右的走廊过道。这栋房子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5°~10°。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现代人所继承。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筑外,在遗址第二文化层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水井遗迹。水井构筑于直径约6米的锅形水坑底部,用边长2米的四排木桩围成一个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个方木框作为围护。水坑四周还设有圆形栅栏,大概作护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时期,居址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份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作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使然。 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只发现了27座零星墓葬。较完整的骨架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曾到发掘现场,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作出鉴定。其中未成年的儿童9具,成年人4具,编号M23、M17的头骨保存比较完整。
(1)年龄。M23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硕大,前额接近阔额型,颧骨宽而外突,下颌厚大,男性特征明显。根据现代人头骨愈合和臼齿磨蚀度推算,年龄在30岁左右。M17头骨前额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颌枝内翻,尖形颏,特征显示为未成年女性,年龄约13-15岁。
(2)身高。按照遗骸主要骨骼长度,用我国现代人身长特征,换算出身高。M23,身高为169~170厘米。M17身高为152~157厘米。
(3)人种。M23、M17颧骨较高和宽,铲形门齿,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梁、低矮的眼眶,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更为接近,应为南方蒙古人种。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