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藩写的<谢天>一文中,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020-04-16 文化 136阅读
台湾作家陈之藩的散文<<谢天>>,是一篇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散文.作者从生活琐事入手,娓娓道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的认知.而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些人物的言行描述,披露自己的心路历程,印证自己思想的升华.从而产生一种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读后感到收获颇丰. 这篇散文,看起来,顾左右而言他,零散紊乱,跳跃性大.其实,这正是作者熟练运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写作特点的表现.从国外的习俗,引起儿时的回忆;从主人家的祖母"雪白的头发",回忆起自己的慈祥祖母.而重要的是祖母的教诲"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饭吃了",为"谢天"的主题定下了基调.而孩时的"我",懵懂无知,大惑不解,这是作者最初的感情认知.而改变其这一认知的却是爱因斯坦的谈话.作为一代巨匠,爱因斯坦"谦抑""不居功",使作者对儿时的心态作出重新审视,蓦然发现,爱因斯坦的"谦抑"竟与祖母的"谢天"有异曲同工.应该说,作者是一个很律己的人,他善于自省,"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要谢的人谢不过来,那就"谢天"吧.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运用具象的描述而非抽象的证明,将自己的"谢天"观念轻盈地推向了峰顶.而文章的结尾,"创业的人想到上天,败业的人想到自己."更是鞭辟入里,予人以深刻启迪.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常怀谢天之心,念记他人之好,心情淡定,辛勤劳作,也就无怨无悔了. 作者的心态变化,从对"谢天"的不解,疑惑,甚至不屑;到领悟,思索,乃至升华;是这篇散文的"神".犹如一根红绳,串起了国内外的习俗和人物,使这篇散文有了丰满的血肉.随着作者的心态变化,读起来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