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史郎日记》。
《东史郎日记》是东史郎如实记录自己在1937年8月至1939年8月间,随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入侵中国华中地区时见闻的一本日记。当时他是一名上等兵,日记中含有证实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这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关注的日记。这部日记的作者东史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岁的东史郎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一九三九年九月因病回国。
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一九四六年一月回日本。
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五卷三十七万字。
2、《大东亚战争全史》。
全书简要追溯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记述了1931年“9?18”事变和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以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详细刻画了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大东亚战争”全史,研判了战时各阶段国内外形势和各国关系。
再现了日本天皇、内阁,以及大本营陆、海军部高层对战争的讨论、争议和指示,详解了每次战事行动的政略、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进程。
探讨了幕后原因,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全书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战争指导和军事行动的一部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著作。
3、《日本帝国的衰亡》。
《日本帝国的衰亡》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所写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纪实著作。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东部开辟侵略战场,横行亚洲,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直至最后被迫求和投降的历程。
书中史料极为丰富,有许多材料系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也有不少史料是一些原为日本天皇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提供的。
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侵略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
原著于1970年10月在美国出版后,即成了一本畅销书,并夺得了1971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仅在得奖当年就再版三次,在西方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4、《菊与刀》。
全文分为十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提出问题之后,第二章研究了日本人性格的现象:战争中的日本人。
本尼迪克特抓住了日本民族的两大典型性格表现,一是天皇的神最不可侵犯,二是被俘虏的日本人与美军的高度合作。
毫不避讳地谈到了这样的性格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处置有参考价值。
接下来的章节里,本尼迪克特还讨论日本的等级制度和明治维新对传统等级的冲出和改变,并尖锐地指出日本对等级文化的迷信导致其在侵略外国时也试图输入这种等级观念,而这种日本独特的伦理体系当然难以为他国所接受和消化。
然后她分析了日本文化的“负恩”逻辑,并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和美国的罪感文化差异极大。
为了洗刷耻辱,日本人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是,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
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它只不过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在此基础上,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极端的道德准则使他们的生活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作为补偿,日本文化对感官享乐宽容得令人惊讶。
本尼迪克特还探讨了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和育儿方式,不管具体的方法与形式,其本质上与严格的道德准则是一脉相承的。最后,她分析和评价了投降后的日本人与对日政策。
扩展资料:
日本侵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
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
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