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历史最悠久和地域最广阔的灿烂文化。说到悠久,我们拥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就有了确切纪年和考古。在这样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化和文物遗产的积淀装典着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也同时让我们有足够的骄傲和自信向世界展示祖先留下的宝藏。我们的远古神话和传说应该不会比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逊色;我们的《诗经》总集不会被《荷马史诗》夺去半点色彩;我们的庙宇也不会比西方的教堂缺少历史的沧桑和神灵赐予的庄严和肃穆。说到地域广阔,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西北怀抱着塔克拉玛干大漠,西南则枕卧着喜马拉雅山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疆域里面,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文环境。所以在这样丰富,繁杂的文化遗存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秦兵马俑的辉宏壮观,也可以领略楼兰古城的苍桑凄凉,还可以细细体味贞节牌坊的忧怨和沉重。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尽显其中。
同时,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和民族的融合也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存在的基础。中国自夏朝以来到今天一共经历了二十几个朝代,也有过无数次规模或大或小的民族迁徙和融合。每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和他的臣民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段历史来印证他们的存在,于是,那一座座宏伟的帝王陵墓和宫殿,一件件虽然简朴但也拥有厚重历史感的民间器物,都无一例外地诉说着历史曾经到过那里。中国的文化遗产绝不仅仅是汉族这一个民族的流传,少数民族也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纷争和战乱不断上演、虽然民族融合的脚步越走越快,但是少数民族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异彩纷呈的夺目光辉。
中华文化的文明脉落以其从未中断的传承能力在这片大地上延传古今。也许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记录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详实地记录着自春秋以来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许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纸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重要性了。儒家思想可以占据国人的头脑几千年、老庄的哲学让后人受益非浅、一部农历自从诞生就溶入了百姓生活、延传千年的中医理论已经走入了世界、文学与艺术更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还有更多无以计数的民间文化遗产在极小范围内或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存留着。
中华文明的遗产,它们在我们身边,它们在我们可以举手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的咫尺之距。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任何小小的过失与漠视都会让它们永久地消失。
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的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兀自挺立;曾经堪与罗马城媲美的长安,似乎也已如灰飞烟灭,我们不仅没有能够保留下那一座座宏大的城池,就连一段城墙,一座古寺也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一次又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遇似乎还要尴尬的多。作为国粹的京剧一直在后继无人的窘境中挣扎,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中医,也许会成为在我们的手中失落的伟大文明,700多年历史的南京云锦,也只剩二十几人在沉默的坚持。精髓文化举步维艰,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传心授的困境与无人喝彩的尴尬中,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建设有多快,这些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就会更快。
抢救与保护的脚步能否跟上是政府和民间都应该尽力的工作。申遗热潮在中国的不断升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国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觉醒。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三,成为名符其实的遗产大国。但遗产的“数量”大国可能还与遗产的“保护”大国有一定的距离,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造就了中国数目庞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去少数声名显赫的文遗单位,绝大多数的文物保护单位都是资金薄弱、技术溃乏、在举步维艰、难以继日的窘境中挣扎。国家的财政投入也只是杯水车薪,而文保单位如何在保护与经营的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的出口已经是一件迫在眉捷的事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境地更是走到了存在与毁灭的边缘。近年来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活动都可以看到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民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希望扎实和细致的工作可以给身陷困境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一线瞩光,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源头,它浸润着古人思想的精华,滋养着今天的人们,我们不能让这条文明的河流在我们的手中断流。抢救和保护这古老的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和一个机构的事情。我们每一个后世的子孙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