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制作的科幻电影?

2020-10-01 娱乐 193阅读
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科学家们是怎么想的?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国科学家,请他们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孙广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曾参与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宇宙反物质探测器核心磁铁的开发工作)现在几乎看不到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像《80天环游地球》这样的严谨的科幻片,还是在孩提时代看的,至今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部科学与艺术想象结合得非常好的影片,凡尔纳时代的幻想,现在几乎全部变成了事实。 改革开放后。我最早看到的一批外国电影中有《007》系列和《星球大战》,感到很惊讶,电影居然可以拍成这样。这些影片不能说是科幻片,《星球大战》主要是想象,至少从目前我们的科学发现来看,还没有任何依据能证明其中描述的事情会成为现实,但这些影片有许多细节,在二十年前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却已经成为现实,像007用的测定方位的小仪器,就同我们常用的全球定位系统差不多,《星球大战》中的激光武器,现在也已进入应用。还有像《ET》这样的电影,我认为它主要是一部探讨伦理问题的电影,并没想提供新的科学想象。虽然现在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不多,但越来越多的电影引入了科幻的因素,这两年在我国上映的进口片中,有不少是这类影片,像《最高机密》里那种可以追踪人的卫星系统,目前还只是幻想,但有一天它会变成现实。 国产科幻片我没有什么印象,连那种带有科幻成分的影片都很少见。科幻电影不是科学教育,但它能鼓励人们对科学的追求与兴趣,这对青少年很是重要。现在一些国外科幻影片对科学所持的态度值得研究。这些影片大多对科学的进展持一种怀疑和悲观态度,看完以后观众会觉得科学与人性是对立的,这不是科学的本质。希望我国的电影艺术家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慎重,拍出有中国风格的、有助于人们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科幻片。 谢凝高(北京大学园林与环境系教授)过去一说科幻片,总认为是人类要征服自然、征服太空,其实科幻片应当开阔视界,多拍些真正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常宣扬谁登上了哪个高峰,穿越了哪条峡谷,好像科学的使命就是征服自然,其实人类最重要的使命在于认识自然,与自然相和谐,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电影艺术家要是想拍科幻片,应当拍一些这样的内容。 直到今天,人类面临的来自地球的挑战要远远多于来自天上的危险。如果从银幕上看,好像地球时时刻刻会被小行星撞击,会被外星人入侵,而真正的现实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服”,我们正面临许多难题:水资源、水土流失、气候突变、自然灾害、森林消失等。但对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许多人并不清楚,科幻电影如果能用高科技手段来描述一下,我相信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不会比恐龙、外星人、小行星撞地球差。 我国是一个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国家,如果有哪位导演愿意拍科幻片,希望他能关心一下我国和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目前,科幻电影的拍摄已成为海外电影的常规拍摄类型,不少影片都获得了世界声誉和很高的票房收入。然而,面对世界影坛科幻片拍摄风起云涌、佳作迭出的局面,中国的科幻片拍摄却颇为沉寂,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新近完成的《太空劫持》,其间相隔近二十年一部在美国上映四周就创下总票房逾一亿一千万美元佳绩的电脑动画科幻片《恐龙》即将在上海上映,这是中影公司引进的又一部科幻题材的暑期档大片。从《侏罗纪公园》、《天地大冲撞》到《星球大战前传》、《黑客帝国》,科幻片始终是中影公司引进大片中的主打节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电影制作的趋势。近几年来,科幻片一直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不仅好莱坞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制作精良、耗资巨大、极富视觉冲击力和票房价值的大制作,法国的《第五元素》、日本的《哥斯拉》系列也都风靡一时。然而从上海电影制片厂八十年代初推出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到去年年底拍摄的科幻新片《太空劫持》,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出现。那么,相对于科幻片日臻完美、日益火爆的世界影坛,中国电影人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冷淡,国产科幻电影为何断档了这么久? 资金和技术是主要原因吗 不少中国电影人认为技术和资金不到位是我们不拍科幻片最主要的原因。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导演张鸿眉介绍说,当年拍摄此片时,用的全是硬特技。片中的特技镜头(如海边公路飞车打斗的场面)是请海外的电影公司拍了空镜头,到国内将这些镜头与人的镜头剪接而成。激光是一格一格画到胶片上去的。《珊》片上映后,收到过不少科幻剧本,可实在不敢接了,没有那种制作技术,怕拍砸锅。《太空劫持》的导演邵智愚说我国一直没有开发出能拍摄、制作高科技特技的设备,直到拍《紧急迫降》才从外国引进了相关设备,但由于机器少,制作人员无法负担高科技特技画面所需要的工作量,再加上临时学习技术,对机器开发不够,特技效果欠佳。所以《太空劫持》的三分之二的特技还是在美国做的,国内的镜头大多数都是用摄影机硬拍的。 另外,资金不够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拍《珊瑚岛上的死光》当时只有三十余万元人民币,《太空劫持》也被控制在七百万,而这种片子至少有上千万才拍得好。 但天津《科幻时空》杂志冯志刚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并不是问题,看看港台的神怪武打片,就会发现好莱坞有的特技,我们都有,《侏罗纪公园》和《风云之雄霸天下》里的特技完全是同一等级的,更不用说后来的《华英雄》。就资金而言,目前国产影片投资在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并不少,而像《鸦片战争》则要接近一亿元人民币,从纯粹的购买力来说,一亿人民币与一亿美元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因此他认为,国产科幻片的难产,关键还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和创作观念上。 传统与观念:差距有多大 冯志刚认为,拍科幻片在美国是有传统的,它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我们看过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科幻片,就会发现其水平与我们的《霹雳贝贝》相差无几,七十年代末的《星球大战》可以让今天的中国观众看得睡着,然而在不断地调整和积累之中发展到现在,他们制作出的科幻片让我们惊叹不已。而中国没有拍科幻片的传统,所以从意识到技术都比较落后。邵智愚说,中国导演压根没学过怎么拍科幻片,各方面的知识准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不知道怎样才会拍出好效果,还处于摸索阶段。 我们科幻片的创作在观念上与国外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老外眼里,科幻片的前提是“幻”,承认科幻片的非现实性,而我们有重“真实”的传统,凡事讲究真实性和生活性,不喜欢太离奇的东西,对遥远的、未来的东西不感兴趣,缺乏想象,拍科幻片也要拍有实现可能的,这就使我们在拍摄思维上受到了限制。 邵智愚说,他在与不少外国导演交谈中发现,他们都很有童趣,心态年轻、思维简单,心理年龄较小,看东西追求视听刺激。所以他们拍的科幻片情节简单,主要在特技上搞花样。而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复杂曲折的故事,看片评片喜欢谈内涵,对作品则要求深沉些,要有含义深刻的东西。用这样的拍摄思维来拍科幻片是找错了载体。 另外,从剧本的创作来看,海外不少科幻剧本的创作,会选择一些历史上的神秘记载作为故事的原由。那些模糊的、大家感兴趣却普遍不了解的文化记载,充满了神秘感,当然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同时,许多国外科幻片虽然情节简单,但表现的主题都暗含了基本的人性伦理观念,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上影集团总经理助理贺子壮告诉我们,上影厂每年都会收到一二部由自由撰稿人写的科幻片剧本,但不吸引人。他认为,我们始终没有创作出关乎我国文化遗产,同时能引起海外观众兴趣的科幻剧本,其实我国有很多可以开发的题材,像敦煌石窟,神农架野人这类的内容。 不能失了自家志气 目前我们拍科幻片的确还有诸多的难处,尤其是国内观众看多了海外高质量的科幻片后,对国产低水平的科幻片兴趣不大。没有市场便没人愿拍,没人拍技术就无法提高,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许多青年导演甚至对科幻片都不愿多谈,认为拍科幻片没意思。 我认为,科幻电影的开发,有利于丰富、拓展中国电影的题材和类型,同时对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技术,使高科技拍摄成为可能,《太空劫持》打破了我国科幻片拍摄多年沉寂的状况,这种势头应该坚持下去,逐步提高国产科幻片拍摄水平。虽然国产科幻片的市场不好,但在科幻拍摄已成为国外常规拍摄项目的今天,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不能失了自家志气。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