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素养
1,首先,应培养自身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使社会主义法治得以真正实现。
2,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任何个人、机关和组织都不具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3,再次,应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社会、他人的义务。
4,另外,还应培养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
(1)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
(3)最后,应培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
5,法律素养的前提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正确的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大学生应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内化和融合,上升为我们个人必备的法律素养。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1,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
(1)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2)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3)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2,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
(1)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2)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
(1)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
(2)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
三,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法律素养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简单的说,法律素质是一个人对法及法律的认识深度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