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语文课本的编写人员,准备就杜甫,李白,辛弃疾等人被涂鸦现象针对中学生召

2020-05-23 文化 83阅读
近来,高二语文课本里收录的蒋兆和先生所作的一幅杜甫插图,被各种涂鸦后,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一度引发人们热议。对此,愤怒者有之,赞同者有之。一方以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等为制高点,提出决不允许随意诋毁杜甫形象;另一方以“想象力、创造力是可贵的“、“年轻人通过恶搞事件可能会对杜甫产生兴趣”、“乘机扩大杜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为阵地,对涂鸦事件表示理解与支持。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无数杜甫的涂鸦图片,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唐代那个忧国忧民、慷慨悲歌、光耀千古的诗圣吗?这就是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杜甫吗?震惊之余,对此应该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了。
我想,个别中学生涂鸦杜甫应该只是出于游戏心态,反映了青春逆反期孩子们的调皮和幽默,其本质上应该不是刻意侮辱杜甫。扪心自问,当我们也是孩子时,也会对课本上的一些人物插图进行涂鸦,因此对这些孩子我们不必过分指责。相反,倒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孩子们如此热衷于涂鸦文化名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情绪和心理诉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哪些片面之处?显然,孩子们对杜甫的涂鸦,并不只是针对杜甫本人,而是对老师、对教育、对社会的一种心理诉求的表达方式,一种情绪上的发泄。对此,作为教育和文化从业者的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涂鸦之事到此为止也就罢了,但偏偏有一些好事者“灵感仍在不断涌现”,借此推波助澜,胡搅浑水。涂鸦对象已不仅是杜甫,语文课本中的李白、辛弃疾等插图纷纷遭到涂鸦,涂鸦图片的作者已不仅仅是孩子们,从一些涂鸦图片的效果来看,显然一些专业级人士也已加入这场“想象力”大比武,再加上一些“网络精英”的肆意炒作,涂鸦杜甫之事发展势头凶猛,竟一发而不可收拾。
由于缺乏对历史的敬畏,缺乏对文化的尊重,杜甫各种涂鸦图片被网络疯狂传播,把杜甫人为地变成了一个可笑的漫画式人物,客观上对杜甫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位网友说:“拿杜甫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但杜甫永远是杜甫,他一生著诗一千五百多首,其诗歌中彰显的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疾苦的动人情怀至今让人无比敬仰,他不是供大众娱乐的对象,更不能被当做是恶搞的小丑。我想起了唐代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作为一代诗圣,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作为“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语),理应受到尊重。毋庸置疑,杜甫精神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或许已经被湮没了。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怀念杜甫,越要敬仰杜甫,越不能恶搞杜甫,就像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所言:“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难道我们要用涂鸦与恶搞这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吗?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