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文化意义与新内涵

2020-04-26 文化 105阅读
刚刚欢度完春节和元宵节,不少读者热议如何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传统节日更吸引人的话题。请看记者专访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逐渐淡化,使传统节日相形之下魅力减弱
记者:今年的春节和往年相比,解禁的烟花爆竹给200余个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年”味。但随着过去年俗比如年画、剪纸等的淡出,有人觉得传统节日的传统味淡了。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高有鹏(河南大学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著名民俗学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迅速改变,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核心功能———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失去其传统意义,而民俗恰恰是乡村社会的产物,这就注定其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被淡化、弱化。总体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全球化浪潮冲击,公众的心态和生活习惯都在调整,加剧了传统民俗的淡化。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客观原因之外,还有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符号重视不够的主观原因。比如有的地方对于烟花爆竹一味禁放,丢掉了传统民俗,传统节日就减少了些许魅力。但我不赞同有些人所提的“衰落”说法,恰恰相反,春节等传统节日最核心的内涵———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在人情日渐淡薄的今天正在得到相应强化。今年回家过年的人数有增无减就是例证。
重新倡导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对传统节日移风易俗
记者: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少人也有困惑:传统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到底在哪里?
袁济喜: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精神在日常生活与民俗层面的凸显,意义至关重大。现在人们感到过年太累了,需要对传统节日作些改革,移风易俗,同时也需要自我调整。节庆本身是不能用功利的尺度去衡量的。
记者: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西方的狂欢节,使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方式更开放些,走出日渐沦为“购物节”、“吃喝节”的怪圈。
袁济喜:其实传统节日“疲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整个传统节日文化的忽视。其实洋节、洋文化并不能满足人们更多的内心需要。公众回归传统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
袁济喜:传统节日是召唤人们文化归乡的源头和动力,而洋节形式上的欢乐并不能取代国民过春节那份内心的感动。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我们要重新从根本上加以认识,从观念到体制上要将传统与现代协调成一个和谐相生的系统。
记者: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不少人提出对传统节日而言,不仅要保护、倡导,也需要创新,丰富其文化内涵。
袁济喜:丰富传统年节的内涵,不仅观念上要解放思想,管理上也要高度重视。今年北京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推广。
高有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日益融合、不断交流。但对传统文化来说,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发展文化产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
首先要理解、懂得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才能有效保护民族的节日文化
高有鹏:在某种意义上讲,传统节日包括民俗在内,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尊严。我们首先要理解、懂得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才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文化安全说到底是保障文化资源、文化权利不受损伤。
袁济喜: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必须从文化战略层面上加以重视。传统节日蕴涵的基本价值观念,千百年来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去掉这些载体,民族精神岂非成了空中楼阁?
高有鹏:概括起来说,我认为,保卫有价值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习俗,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珍重它、保护它。保卫传统节日,既需要文化系统的建设,又需要争取社会更广泛阶层的支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