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户部巷
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因其品种众多、特色鲜明的汉味早点,享誉三镇,至今有400年历史。目前,这里共有30多个特色早点和小吃品种。如:石婆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高胖子粥店、陈记红油牛肉面、万氏米酒、王氏馄饨、何记豆皮、麻婆灌汤蒸饺、李大饼、顾氏肉松卷、吕记油饼、吴记米发糕、好来牛肉面、老乡小吃、李记粉面、陈记烧梅面窝、小文煎包等。
为了吸引更多“名牌早点”加入,提升该巷的汉味早点特色,并依托该巷,打造一条文化旅游线路,中华路街为此筹资40余万元改造,使小巷得以“整旧如旧”。经过“复古”改造后的户部巷于2003年9月18日火爆开街。
改造后的户部巷,古香古色,小巷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小记:“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再往前走,是描绘热干面、面窝等7种汉味早点制作的黑色花岗岩文化墙;崭新的一溜万字格顶篷下,从业人员身着青褂小帽,胸口上有热气腾腾的“汤碗”标志;一路可见明清风格的城门、牌楼,“祥盛堆栈”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证明户部巷很早前就商贸发达;另一头的巷口两座石狮矗立,上方是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风格题写的“汉味早点第一巷”。
户部巷够老,也够味道,油滋麻花的站在城市的背后,它更象一个都市节奏的古旧音符,在晨光里一经弹起,就让醒盹的武汉立体并具体起来。
提示:乘11、14、15、16、18、19、43、515、521、529、530、576、578、539、717、514、542、554、573、607、804路至中华路下车可达户部巷。
2.吉庆街
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饮食店老通城背后,其独具特色的汉味小吃、民间艺人贴近生活的吹拉弹唱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好奇的观光客人,已成为武汉市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在全国的名气几乎与汉正街齐名。
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汉派作家池莉的《来来往往》把它推荐给了全国。这个市场主要是由汉味小吃的经营户和演奏地方技艺的民间艺人组成。吉庆街大排档市场之所以闻名于全国,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地域特点。吉庆街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文化消费、民间艺人即兴、交互、自选、面对面的演绎风格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且极具地方特色,不可取代,拥有竞争优势;其次就在于它是夜市(下午4:00到次日早晨4:00),满足了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市民纳凉消暑休闲夜生活的需要;再次就是它的区位优势,它处于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传统文化消费较高的汉口闹市区中心。
3.精武路
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站附近的精武路,原是条名不见经传的棚户区小巷,可如今不但名扬四方,而且产生了一批百万富翁。这一变化,都源于小小的鸭脖子。
在这条不足0.5公里的小巷里,数十家经营鸭颈的小店一字排开,门口都是成堆颜色红亮、浓香扑鼻的鸭颈。据说,鸭脖子的传奇,来自于精武路上一个经营“靠背酒”小摊的“突发奇想”——将一份川菜中的“卤方”用在了卤“鸭脖子”上,没想到一举成功,卤出来的鸭颈被食客一抢而空。
据了解,正宗的武汉精武卤鸭颈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用产自福建、四川等地的上等辣椒,外加陈皮、八角、党参、砂仁、丁香、草果、桂皮、木香、白芷、山奈、良姜等30多种中药材经过近1个小时的煎煮,制成汤,再将柴鸭颈放入汤中煮近两个小时,方能制成地道的武汉精武卤鸭颈。店家在出售鸭颈的同时,一般还会向顾客赠送卷心菜、豆角、萝卜等酸泡菜。酸辣相克,能解辣解麻,还能增进食欲。
如今,精武鸭颈不仅成为了武汉人喜爱的名小吃,而且声名远播,许多外地人都知道武汉的精武鸭颈的美味,委托到武汉出差探亲的亲朋好友帮忙捎带
归元寺,黄鹤楼,红楼,长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