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有哪些?

2020-07-03 社会 75阅读
居民再谈上海未来|周小牛:希望有更多跨文化交流平台
30岁的文艺青年周小牛是上海川沙人,又在川沙买了房子,随着上海迪士尼的兴建,他所在的地方正在成为热点。但他发现,通勤时间太久,不利于文化活动的进行,因为来到市中心实在是不方便。上海的多元文化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城市空间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周小牛自述:
生活方面稳步进展,工作上实现了更深入、更专业化。这一方面展开了新的生活面貌,一方面也实现了两年前所期待的变化。有所遗憾的是业余生活时间减少了,也没有很多的时间花在朋友交往、兴趣活动上。
上海的地铁网越来越大,这是几年来让城市交通发生质变的事情。这个城市保持着高速的建设,但是雾霾污染没有好转。我想这是不断迎接新高度新速度的同时,如何更细腻、更舒适的问题。这种平衡的维护,可能是未来变化的方向。
对这座城市最迫切的期待是,雾霾能得到切实治理。
当然,随着更多新兴的社区发展起来,也希望有更多的体育活动空间、文化活动。在这个都市里,有很多来自各国的朋友,我工作时也会需要与各种文化背景的同事打交道。我想到,如果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平台,我们就可以有多样的形式进行跨文化交往。在这一点上,国内的NGO起步较晚,力量还不够壮大。希望我们的身边能有越来越多的交流平台,让各种文化得以碰撞、有更多交往机会。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目前的上海有潜力、也有条件在这方面有更丰富和多样的成果。
希望在这个都市里看到:媒体也能在形式上多元化。不仅有互联网上的新媒体,也有实体活动层面的“新”。媒体可以是一个交流平台、是城市空间的创造者。
2014年的记录:
希望公共空间由NGO运营
周小牛
性别:男
年龄:28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互联网营销
月收入:8000元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静安
我和太太住在一起,住得离父母家比较近。居住状况尚可满意。工作环境也较满意。业余时间会运动、读书、看影、旅行、交友,与文艺青年聚会交流生活意见。
目前在上海的生活较满意。最高兴的事是游走了国内各大城市,比较下来认为上海是较为适合个人特点的环境。
我最大的感受是,地铁的发展拓展了城市空间,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形式,也在地理上让市郊有了新的发展。
政府部门办事流程较为透明化;不过市中心的公共服务仍远远好于市郊。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工作人员增多,政府办事或公共空间变得更有透明度、更柔软。日常生活中明显的变化是,周末足球赛、羽毛球赛方便多了。越来越多的场馆满足普通市民锻炼和公共交往之用。
希望上海的公共空间交由NGO运营,并制度化。期待有更多供各国人士间跨文化交往的公共空间和主题活动。
没有一个地方是必须长期生活的。我也考虑过离开上海。不同的环境里可以发现文化差异、比较空间。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