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教父之外,马龙·白兰度还塑造了哪些人物

2022-07-30 娱乐 127阅读
《凯撒大帝》(1953):马克·安东尼
戏剧界流行这么一句话,演过莎剧,才算演过戏,而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向来都是考验演员能力的试金石。马龙·白兰度当年被选中出演《凯撒大帝》时就受到人们的质疑。白兰度在影片中成功了塑造了凯撒大帝的好友马克·安东尼,他忧郁而忠诚的复杂性格极具魅力。在影片中,白兰度饰演的马克·安东尼在凯撒大帝遇刺后,对着罗马民众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这个精彩段落无疑也是他对所有质疑他演技的人的一次声明。

《码头风云》(1954):泰瑞·马罗
影片《码头风云》的导演伊利亚·卡赞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由于他曾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做过“叛徒”,因此卡赞在美国电影圈是出了名的“人品差”,但他的导演才华不容小觑,在早年混迹百老汇时就名盛一时。在《码头风云》中,马龙·白兰度饰演了一个力气大的拳击手泰瑞·马罗,然而矛盾的是他在面对周围人的时候内心脆弱,白兰度刚柔并济的表演让他凭借此片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而美国高逼格杂志《纽约客》影评人对他的评价是,“不自觉的诗意,不做作的眼神。马龙·白兰度将一切变得真实又不那么真实。”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叛舰喋血记》(1962):弗莱切·克里斯坦
重要的话要说三遍,经典的电影要拍三遍,据我所知这部《叛舰喋血记》在影史上就有三个版本。1962年的《叛舰喋血记》,与克拉克·盖博主演的30年代那版最大的不同是,影片中的弗莱切并不是生来就是伟大的人物,而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在电影的前两个小时中,白兰度要冷静的多,而仔细观看的影迷都知道他的内心早已是波澜起伏,随时准备掀起暴动。伊利亚·卡赞曾说过,“马龙·白兰度的沉默往往比他所说的台词更具说服力。”而这部影片证明了,马龙·白兰度就好的表演是叛变来临前的沉默和冷静。

《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保罗
鲁奇执导的这部情色片《巴黎最后的探戈》,由于影片露骨的性描写使得它在西方各个国家遭到禁演,舆论界对这部淫秽作品的鞭挞更是让公众一片哗然。然而,70年代的西方早已经过性解放运动的洗礼,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还是让不少观众心醉神迷。在电影中,马龙·白兰度饰演了一位丧妻后精神崩溃的中年男人保罗,他精湛的表演透过扭曲而愤恨的面部表情展现出来,而片中逼真肮脏的激情戏让影迷见识到一个重口味的马龙·白兰度。

《现代启示录》(1979):沃特·柯兹
可能是电影史上思想性最浑厚的一部越战题材电影,是马龙·白兰度继《教父》之后再次与导演科波拉合作的一部片子。在这部电影中,萦绕白兰度塑造的沃特·柯兹这一形象的是恐惧,而原著书名正是《黑暗的心》。影片中沃特·柯兹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便是,恐惧是有头有脸的,你要把恐惧当做朋友。一切都终结于恐惧,而马龙·白兰度辉煌的一生几乎终结于这部伟大电影,之后他就很少有佳作问世了。当年《镜报》说,白兰度肥胖、光头,淡出多年后重新出现,他就像未经加工的一片生肉。在我看来,《现代启示录》见证了马龙·白兰度的衰老,至少从灵魂开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