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近代前期社会科学和文学的主要成就

2020-09-10 综合 112阅读
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封建文化发生了动摇,中国的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①主要内容是救亡图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思想界的有识之士,面对如此危局,不断探索救国强国之路。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时代特点,是古代文化所没有的。②其主流是追求科学民主。近代前期文化由初期的模仿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其实是由表及里地追求科学与民主的过程,其核心是暴露黑暗、追求光明,扬弃过去、追求未来。②其演进和发展,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④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形势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阶级属性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决定了不会太深入,不会在本质上出现飞跃。
  代 表 主 张
新思潮 林则徐、魏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派 早期 冯桂芬
王 韬
郑观应 经济上:发展商业,同列强“商战”,保护本国经济。
政治上:“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启蒙思想 严 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宣扬“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给人民自由民主,普及西学。
高潮 康有为
梁启超 《应诏统筹全局折》
《定国是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科技成果同时体现了“西学东渐”,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决定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出现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应用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特征,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的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冯如和詹天佑就学于国外等史实均说明这一特征。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这一时期上层建筑的又一特征,以学习西学和科举制度的变革为内容。科举制始于隋唐,曾是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明清的“八股取士”成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手段,戊戌变法时进行改革,终止于1905年,其自始至终的过程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特点,辛亥革命后先后出现的“五育”教育和复古教育同样也是适应社会变化的产物。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而过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近代中外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的总目标而进行。
第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近代中外的交流,交织着侵赂与反侵略,先进与落后的矛盾。面对民族危机,为实现救亡图存的总目标,中国人民不得不向先进的西方寻找真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迫使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向西方学习,就成为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流。
第三,从程度上看,中外文化交流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到伦理,从表层—步步走向核心。从鸦片战争时的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格致;从甲午战后的法政哲学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意识,西方文化不断由浅入深,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嬗替出现。
第四,从鸦片战争到马克思主义输入近百年间,欧风美雨竞相涌入,但始终没能在中国形成成熟、系统的近代文化体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封建文化很深蒂固,阻力很大;一是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十分薄弱。
文学、艺术、史学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不少爱国诗人和诗篇。四大“谴责小说”,谴责清政府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京剧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形成民间雕塑工艺得到发展是这个时期艺术的主要热点。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出现了“史学革命”。另外取得了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成就。
科学按术的发展:洋务运动期间,一些翻译机构,不断地介绍和翻译
西方的科技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
教育的改革: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兴建了一批新式学堂,以后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新式学堂的建立改变了过去以经济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而是以“格致之学”为主,培养方向,不再是封建官吏,而是一些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另外,详务派还组织了留学教育。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推行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教育。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大搞靠孔活动,推行复古教育。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