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要说排二战苏军四大战将,个人觉得科涅夫完全可以取替崔可夫。
首先,科涅夫在二战中是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为苏联陆军“野战三驾马车”的人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够高:“……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完美无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中期的那场大清洗,剩下的苏军中、上层可谓个个是杯弓蛇影,战战兢兢,要么被放逐,要么惊惶度日。可就是在这段“非常时期”,崔可夫却“平步青云”:1936年初,崔可夫被选送入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的速成班学习;年底,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担任机械化旅的旅长。1938年4月,年仅38岁的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仅仅三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39岁的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这一系列升迁(短短的3年,由军校“速成班”学员升至集团军司令员),给人的感觉:崔可夫就是“新生代”“培养派”的代表人物。
第三,崔可夫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虽然不能排除他在政治与外交方面的成就(曾经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官),也不能排除他在二战中杰出的指挥才能,但从战后他与其他几位苏联名将的仕途差异也能看出他的一些“特殊才干”。比如朱可夫,战后立马受到斯大林的冷遇,而科涅夫也曾被赫鲁晓夫气急败坏的怒斥:“我会让你低头服输!”可唯独崔可夫经历数位苏联领导人执正,却始终“别来无恙”:1945—1949年,他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副总司令,第一副总司令,1949—1953年任总司令;1949年3月—11月兼任苏联驻德军管局总指挥,11月起兼任苏联对德管制会主席。1953年5月回国任基辅军区司令员。1955年3月11日被封帅。1960年4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直到科涅夫退休、逝世,一直都位居高位,深受爱戴。这或许跟他曾出使中国三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深谙东方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密不可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