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文化演变(跪求)

2022-08-05 综合 79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为了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和文化选择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笔者于2003年5月~8月间,在新疆全疆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会、个别访谈和观察法等,定量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发放采用分类抽样的方式,从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随机抽样调查。之所以把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确定为调查样本,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分别代表着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类型。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总体面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此次调研主要限于精英文化范畴,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倾向。从整体看,同一民族内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状况。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将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测量指标,通过这三个变量测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状态。
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民族诸特征中,语言是民族最外显的特征。人们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往往倾注了民族情感。透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程度,还可以感悟到他们由此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传统,它往往通过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娱乐、礼仪等方面反映出来,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练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在民族文化体系中,它处于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习俗行为与蕴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为特征。宗教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认识,它构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属于民族文化的内隐层面。在民族文化体系中,风俗习惯作为一种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宗教则作为一种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可以说,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从不同层次上,依次递进地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迁程度和趋向。
调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方面已出现交融现象。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相对较多。
节庆习俗是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节庆习俗的变化发展是民族风俗习惯变化发展的一种反映。新疆少数民族认为,传统与现代节日对他们的影响程度相当。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调查人数的31.4%,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0.5%,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6.4%。可见,传统与现代相交织是目前新疆各民族节庆习俗的基本状态。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影响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很大差异。在维吾尔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27%,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3.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5%。在哈萨克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是26.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0.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48.5%。在蒙古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65%,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1.6%,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10%。在回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1.9%,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4.7%,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0.8%。在柯尔克孜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3.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5.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2.2%。由上可见,对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这一判断认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认同度最低的是哈萨克族。
调查表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仍具有较大影响,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度达51.9%。
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宗教教育对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新疆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在这些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的占43.9%。而对属于非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响则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般。即使在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也还存在差异。在这些民族当中,宗教教育对属于绿洲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统计显示,65.2%的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而对属于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的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影响则相对小一些。统计显示,只有39.1%的哈萨克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基本相当。在新疆少数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为37.3%,认同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差不多的为20.6%,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为29.1%。
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的影响状况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比例最高,为52.8%;蒙古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比例最高,为77%;回族放弃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最高,为25%。
如果我们把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和把握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笔者认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而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转型的程度还存在差异,表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
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层面处于变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兼用或转用其他民族语言的现象增多,双语人数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语言文字上交融的态势日益增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定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在调研中,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告诉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希望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就读。他们认为,好多东西都要在汉语中学习,学习汉语好处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干部和从事经商活动的人。近两年来,许多农民甚至阿訇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在乌恰县阿合亚乡二小(汉语学校),原计划招生120名,结果,报名500多人,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后门。
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的情况:
在语言问题上,过去,在维吾尔族中,懂汉语的人不多,现在就多了。人们普遍希望学汉语和外语,连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汉语学校,只是没有条件。
相比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渗的现象则比较少见,各民族的宗教边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当。对此,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作了如下解释: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数人是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参加宗教活动的。坚持宗教信仰,是担心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怕一旦改变,维吾尔族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会消亡。宗教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固守民族边界的一道屏障。
在风俗习惯方面,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开始发生变化。据一些维吾尔族干部和教师介绍:当前,本民族文化在总体保持原来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变化。比如,以前,本民族乐器主要使用热瓦甫等,现在开始使用电子琴等;婚姻习俗过去比较复杂,而且费用高,现在简单了,费用也减少了。过去结婚要4天时间,现在只要2天或1天时间。过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办,现在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
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变化也很大。过去不吃的带鱼、海鲜,现在也吃了。服饰方面,已经不是很讲究民族服饰了,许多人追求时髦。结婚时,许多人都穿婚纱、西服。以前,结婚新娘要过火盆,现在这种习惯也逐渐淡了。
由上述可见,外来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不仅引起其外显层面,还引起其内隐层面的激烈震荡,从民族语言到风俗习惯,再到宗教信仰,这种文化震荡依次递进,逐渐深入。这种文化变迁状况我们通过新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豹一窥全。
目前,在生产方式上,维吾尔族农业生产正在由过去生产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的经验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拔草、松土、施肥、选种已经成为维吾尔族农民经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农田管理越来越精细,生产工具也由传统的手工工具向现代化机具过渡,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镇的农村,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许多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上,他们或去企业就业,或从事商业活动,或进行劳务输出。哈萨克族伴随着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转化,由过去单一的游牧畜牧生产开始向种植、圈养畜牧生产为主的多样化方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常温人工授精、牵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畜牧业生产领域。畜牧产品加工由过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为主,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牛奶分离器、擀毡机等被运用于畜牧产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数人的服饰正在由单一趋向多样化,由传统变为时尚,由实用转向美观。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传统服饰。饮食结构和方式发生着渐进而缓慢的变化。肉食逐渐减少,蔬菜类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粮逐渐为细粮取代。过去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肉类消费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如今鸡肉、鱼肉、鱿鱼、虾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哈萨克族的饮食过去以肉类及奶制品为主食,现在逐渐变成以米面为主食,吃蔬菜的现象普遍起来。饮食场地也由过去主要在家中到现在更多地在饭馆。在维吾尔族中,传统的土木结构、夯土结构的民居正在被砖木水泥结构的民居取代,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如瓷砖、墙纸、宝丽板和石膏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家庭装修,一些现代家具,如沙发、茶几、组合柜、高低柜、大立柜、写字台、席梦思床等也进入了原本不放置家具的维吾尔族人家中。哈萨克族则正在结束以毡房为主的居住形式,随之,彩电、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等现代家用电器和用品也进入了哈萨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轮拖拉机、摩托车在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往日毛驴车和马车。
这些变化使新疆各民族的显性文化日趋同质化,同时,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的嬗变。过去,在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观念中,经商被视为一种不屑一顾的卑贱行为。现在,他们开始羡慕乃至涉足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人在不断增多。在择偶观上,传统的注重土地、血缘和安分程度的择偶标准逐渐让位重知识、重才干、重感情、重素质的择偶标准。对此,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一种矛盾和困惑的心态。在语言问题上表现的尤为典型。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语言,但对今后的语言学习,选择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却为22.7%,选择学习汉语的为46.4%,选择学习外语的为29.2%,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在对本民族语言价值认定和选择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对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基于这种担忧,他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寻根热”和文化自恋情结较为普遍地存在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随之相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倾向,其中一些消极倾向值得关注:如盲目追求传统文化的复归,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甚至还出现用今天的信仰体系去确认与评判民族宗教历史;对于解决发展差距问题的过程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问题视为“不平等”,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温,甚至出现宗教活动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甚至违法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的现象和行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动场所、私办经文学校和私带“塔里甫”、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计划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争夺领导权等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解这种倾向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程度,我们用两个问题进行了测度。在问及“你认为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发展有作用吗?”84.1%的人选择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发展有作用;5.1%的人认为有一点作用;0.5%的人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4%的人选择说不上;7.5%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识到了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被调查的民族中,哈萨克族对各民族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认同度最高,为99%,回族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为79.9%。在问及“你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接触与交流?”时,新疆少数民族中92.6%的人表示愿意,1%的人表示不愿意,6.3%的人选择说不上,6.3%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总体上是开放的。
笔者认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的主流方面是积极、健康的,这种文化心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但同时,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数民族出于担忧自身文化被淹没的考虑,极力维护和彰显民族文化,这一思想意识总体上对于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抗拒是维持民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要求,但如果对此把握不好,势必会影响民族发展。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转型时期。而且,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逐渐萎缩。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的文化选择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主张维护传统的,也有主张否定传统的,还有态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文化心态上的彷徨、犹豫和无所依归。这表明在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渗透和交融的情况下,面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纠结与张力,新疆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在这种情态下,文化选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文化选择关涉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而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状态。对此,我们进行了定量调查。 表2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一方面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度和价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语言选择取向却非本民族语言。他们选择和使用汉语主要出于一种实用功利的心理,对汉语的认同主要是工具意义上的认同,在价值和情感层面上,依然保持着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高度认同。
表3显示,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为应该保持民族风俗习惯,而且,多数人已经认识到,在民族风俗习惯中,既有积极、精华的内容,也有消极、糟粕的内容,主张保持民族风俗习惯好的方面和内容,对民族风俗习惯有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但对多数人而言,这种理性态度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在实践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社会心理基础还比较薄弱,传统习俗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约束力依然很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