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中国5个战区的地形分布及长官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作战指导计划,同时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以平汉、津浦两路北段地区为第一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后为程潜、卫立煌);晋绥地区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淞沪、苏浙地区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后为顾祝同);福建、广东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后为余汉谋);津浦路南段、山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各战区均“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之基本主旨。”同时下达“第一期”(预期至1937年10月)作战任务。各战区的成立及其任务的区分,基本上形成了全国抗战的总战略格局,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从抗战初期战场作战的实际态势观察,“八一三”淞沪战役开始后,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基本上分为南、北两个战场。国民政府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调集兵力向华北、东南等战区增援。这样,在国共两党及全国各派抗日爱国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在抗战开始后很快就确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并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基本上形成了战略防御作战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