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的历史/。

2020-05-27 综合 79阅读
永川市历史沿革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置县。北宋初,永川县仍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以上摘自“永川市政府网站”)
1992年3月9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25号)批复: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
2000年,永川市辖中山路、胜利路、南大街3个街道办事处;大安、石竹、陈食、临江、双竹、何埂、松既、朱沱、仙龙、五间、来苏、宝峰、永荣、红炉、双石、三教、板桥、青峰、黄瓜山、金龙、聚美、张家、吉安、王坪、永隆、茶店、莲花、大河、万寿、花桥、寿永31个镇;涨谷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9847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胜利路街道 98502 中山路街道 79248 南大街街道 36681 大安镇 27207 石竹镇 26891 金龙镇 23820 茶店镇 18914 陈食镇 35435 莲花镇 13160 临江镇 38112 双竹镇 38058 何埂镇 43506 松既镇 14954 聚美镇 13256 朱沱镇 41593 大河镇 17275 仙龙镇 27366 张家镇 22251 五间镇 22937 吉安镇 13701 来苏镇 34104 王坪镇 24952 宝峰镇 20265 双石镇 30882 永荣镇 17499 红炉镇 30740 万寿镇 21546 三教镇 35477 板桥镇 26027 花桥镇 13477 青峰镇 24318 永隆镇 15241 黄瓜山镇 9941 寿永镇 14244 涨谷乡 13150
2002年,永川市辖3个街道、31个镇、1个乡,93个居委会、631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06.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8万人。
2003年,永川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详细情况待补充)。
永川市辖19个镇、3个街道,631个村委会、76个社区,4602个村民小组、477个居民小组。面积1572.66平方千米。
2005年6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2005〕116号)批准同意永川市松既镇更名为松溉镇:“溉”通常读为“gai”,作地名有时读“ji”,此读音在《康熙字典》中有专门注解;在1990年1版《汉语大词典》中,也将“溉”专门注释为“溉读为既”。根据松溉镇的历史由来和相关历史记载,为尊重历史,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挖掘松溉镇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该镇的发展,重庆市政府同意将永川市松既镇更名为松溉镇,其管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永川市辖3个街道、19个镇:中山路街道、胜利路街道、南大街街道、青峰镇、大安镇、金龙镇、陈食镇、临江镇、双竹镇、何埂镇、松溉镇、仙龙镇、吉安镇、五间镇、来苏镇、宝峰镇、双石镇、红炉镇、永荣镇、三教镇、板桥镇、朱沱镇。
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6]110号)批准:撤销永川市,设立重庆市永川区。以原永川市的行政区域为永川区的行政区域,永川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路街道。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