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贝多芬的详细资料(300字)

2022-08-09 音乐 84阅读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维也纳。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海得堡遗书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终於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遗书」。但贝多芬最后仍没被命运所击倒。

开创音乐新风貌

在与外界声音隔绝之后,贝多芬开始用"心"来作曲。而这时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带给了欧洲自由平等的观念。於是贝多芬由於失聪的心历路程加上这个启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原有贵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的连接脱离古典的范畴。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2 回复: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一位作曲家。

贝多芬,也是浪漫乐派的开路先锋。在十八世纪末时,开启了作曲家独立自主的风格。贝多芬是第一个获得自由的艺术家,也就是有了这种自由,贝多芬的作品才能脱离实用的曲式,而依凭内心深处涌现的灵感自由创作,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独特的个性,洋溢著撼动人心的热与力。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但作品中蕴藏的力求量却是无法言传的,只有不的聆听,才能体悟贝多芬的启示--向命运挑战,永不妥协。

贝多芬的生平

一七七零年,鲁德维克˙范˙贝多芬诞生在德国莱茵河畔波昂市的一个清寒家庭中。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一位才华平庸的又爱酗酒的男高音手,母亲玛丽亚则是一位贤淑的女性,贝多芬从小极受在宫廷中担任指挥的祖父宠爱,可惜好景不长,贝多芬三岁时祖父就与世长辞了。

他从小就受到父亲喜爱严厉的教育,贝多芬特别孤僻,在八岁时於科隆举行演奏会,虽然获得不少掌声,但却不如莫札特那样轰动,因此约翰也感到自己天份有限,无法再教导贝多芬了。十六岁那年,贝多芬担任白朗宁家的钢琴老师,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也与白家的大女儿有了一段没有结果的初恋。

十八岁时会见莫札特,被他认为是日后的一颗新星,几年后,莫札特去世,维也纳的音乐领袖就首推海顿了,但贝多芬对海顿单调的作曲却十分不以为然。他三十岁那年发表了第一首交响曲,这时的他,已经有暂时性的耳聋了。三十三岁他完成名曲「英雄交响曲」,更是表现出贝多芬的独特。也有人认定从这首歌以后,浪漫派音乐就产生了,为音乐史上的新纪元。
贝多芬的一生中实在是失意到极点了尤其是在恋情方面,他的成就也到死后才被肯定。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的成就。他只有五十七岁(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逝世),但是带给后世的冲击却是如此的大,难怪他会被誉为「乐圣」。

贝多芬的作品

贝多芬的作品,充满了震撼力,在当时可以说是疯狂到了极点,所以很难被当时的人接受。形容他作品最好的词就是"热情奔放"。以下是几首较为著名的:

月光奏鸣曲

第一乐章是哀沉的慢版,彷佛面对少女般的纯洁和矜持;第二乐章,轻快的节奏,为第三乐章埋下伏笔,而快乐的气氛也和下一乐章造成强烈的对比;第三乐章抛开了愉悦的曲调,转而成为极速的,悲哀的乐风,为整首歌带来另一波高潮。全曲约有十面多页的琴谱,是一首非常困难的曲子。悲怆奏鸣曲

第一乐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在这里就不多加以介绍;第二乐章是一个缓慢的主题,和第一乐章的急速有极大的差异;第三乐章是我在这首奏鸣曲里最喜欢的,听似悲哀的快板蕴藏了无比的情感。失去爱人的悲苦感表露无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