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句禅语什么意思?

2022-04-14 文化 130阅读

先解释这段话,用最世俗的角度去解释:

  • 第一句:如果并非是自己存在特殊需求的便不要去乱想它;

  • 第二句:即便这妄念得以实现,它也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 第三句:你只要不在心中惦念这些妄想;

  • 第四句:心无旁骛地疏离、忘却类似的是非;

  • 第五句:就会因虚心而聪慧;

  • 第六句:因空净而尤妙。

这是一种要成佛先需会做人的理念,有些类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当时甚至现在的世俗观点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可以说这是种很大胆,且中正无邪的思想。



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和全文:

原句语出德山宣鉴之《德山宣鉴录》,该段全文为: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



关于德山宣鉴此人的事迹:

德山宣鉴是唐时高僧。生于唐德宗年间,俗家姓周,四川简阳人。少年出家,最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应邀住朗州德山,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

当时唐代的禅宗有两个说法,一曰“临济喝”,二则“德山棒”。“德山棒”之名尤在“临济喝”之上,而我们如今所说的“当头棒喝”最初便源于德山和尚的棒与临济僧的喝,而黄檗禅师的“僧便喝,师便打”也恰好与二者息息相关。

德山宣鉴是个善于“呵佛骂祖”的人,但他的精神宗旨与达摩初至中国时提出的“廊然无圣”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想告诫学众:参禅首先要要敢于肯定自身价值、建立个人自信,不盲信他言与缥缈之物,对偶像如神佛的参拜恰恰正在此列。自修、自悟、自证才能自身成佛,于外物却是没太大干系的。

因为这个缘故,清时雍正曾二次除名德山宣鉴禅师于《禅宗高僧名录》复又添还,因为他本人对于这种思想还是很肯定的,只是因为这种思想不利于皇权对宗教控制,所以必须用德山之名敲打当时的僧众。而且在德山之后,因为这种思想的合理性,由其弟子创办的禅宗云门、法眼二宗一度成为禅宗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至今门人学子仍旧遍布海外。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