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在渐渐消失?

2022-03-21 文化 77阅读
很是赞同你的看法,早两年我写过点小文字,见笑了

《端午·圣诞·粽子·肯德基》

小时候,端午是个隆重的日子。初五还没到,外婆就提回来几扎叠得整整齐齐的青油油的粽叶。屋是土砖的,翠翠的艾蒿,香香的菖蒲就插在大门旁的砖缝里。初夏的阳光并不强烈,艾蒲们在门框两旁柔柔地招摇,那沁人的香味儿就这样弥漫在即将来到的端午里。
初四的晚上,外婆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糯米拿出来,一遍一遍淘洗得晶莹透亮,稍稍晾干,掺上一点儿碱,据说这样可以放久一点。然后,有的拌上腊肉丁腊八豆,有的拌上花生红枣瓣和自家去年打下的用盐腌制的桂花。棕树叶撕成条,用水煮过,韧韧的,正好用来绑扎粽子。煮粽子了,灶火焰焰,一会儿锅里就咕嘟咕嘟出诱人的香气。这时候,我显得很乖,总是搬一把小蛤蟆凳依偎在外婆的膝旁,就为尝一只本来要第二天才能吃到的香粽……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已经不再热衷这个“繁冗”的过程,超市里的粽子也只有两天象征性的热卖。很少有人再把粽叶糯米往家里搬了,那艾叶菖蒲粽叶的香味渐渐消散在遥远的梦里了。想到这些,不由得生出些许惆怅,仿佛殷实的的记忆一下子被掏空。那是纪念一个爱国诗人的特殊的日子,是千百年历史长河文化的积淀,是家家户户乐在其中的淳朴民风,是泱泱华夏繁茂之树的泉源啊!难道就这么湮没在灯红酒绿快捷便利的都市里了吗?就这么消失在忙忙碌碌匆匆聚散的现代人群里了吗?

闭上眼,隐约感觉什么东西在体内喳喳撕裂;视线中,一段盘根错节的老根正从一棵巨伟的老树根部剥离脱落。

远去的是什么?

过年摸门钉,元宵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香艾挂菖蒲喝雄黄酒划龙船……这些,就这样一点点稀释在日益现代化的城市的烟酒汽油味里了吗?这一代人,开始崇拜圣诞老人,开始迷恋麦当劳、肯德基,开始热恋愚人节、情人节,没有三月的风筝,没有端午的香粽,没有冬月的糍粑,没见过长命锁,每爬过大门槛,淡忘了中秋的团圆,漠视了重九的敬老,许多店铺天天香火不断供奉着一个锦衣朝服手持如意的财神老爷,却弄不清陶朱公是商品经济的祖先……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我们凝练深邃的文字,就在西方大片和“ye,ye”之声不断的“日流”“韩流”中,一点一点遗失、消散了。

真的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孙子拿着个粽子来问我们:爷爷!奶奶!带我去看粽子树好吗?那时,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的祖先?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