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行书特点是什么???????

2020-06-12 文化 99阅读
黄庭坚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性格,当我们从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维度将北宋四家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与蔡襄的最古典相比,黄庭坚的书法则处于最叛逆、最前沿的一端。他的所有书作几乎都能找到这种反叛的性格,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我们几乎很难再找出几个像这样具有叛逆性格和创新意识的书家。总体而言,黄庭坚的书法在线条上显得锋利、爽劲而又颇具动感与气势,有暴风骤雨、诡异莫测之势。结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溢着“抖擞”之气。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古人评论中的“放射”、“抖擞”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便是其作品中充盈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极其自由、毫无顾忌的创造意识。正由于黄庭坚在点画结体章法上的不安分、不内敛中和,在另一个侧面,正突显着黄庭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书风作为一种创作范型的成功。 遍观黄庭坚的传世墨迹,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大字行书,如诗文草稿和写经作品,字径约为四五厘米,是黄庭坚最为知名的作品类型,也是黄庭坚功力型作品的具体表现,如《松风阁诗帖》、《华严疏》、《寒山子宠居士诗帖》的均是突显山谷老人的力作。第二类是行草书长卷,从传世的几篇著名作品看,其规格一般为高至三四十厘米,较长的有十七八米,为前世所无,后世之罕见,如《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传卷》等。另外一类是黄庭坚的尺牍翰札、文稿和跋语,世人有谓此为黄氏法书最佳者,信然!其中有许多的精彩之作,如《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致齐君尺牍》、《花气帖》和几篇墓志铭文稿。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举进士,碉叶县尉,历官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书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作成以后升为起居舍人。并曾兼为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又改鄂州,后因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后,召其为吏部员外郎,他辞而不就,得知太平州,之后又遭谗除名,羁管宣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像许多优秀的大文人一样,他在官场上的命运多不佳,然而其文章书法才华却很高。 黄庭坚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上的地位和其书法在形态学上的意义,尤其是行草书的形态学定位,主要是由其用笔的特点来决定的。他那长枪大戟、纵横奇崛的艺术特点不仅强化了“山谷体”书法的个性风格,而且正依此特点,使其能在书法风格史的序列中获得无人能比的重要地位。从严格意义上讲,对于黄庭坚的贡献,我们更倾向于他的用笔而不是他的字法和章法特点。 黄庭坚学识渊博,诗文书法俱佳,其书法师法颜真卿、怀素、杨凝式。值得说明的是,自张旭、颜真卿复兴中锋用笔的古法以来,宋代书家中有许多都在力图复兴中锋笔法,以改二王的侧锋取妍的笔法。然而,杨凝式师法欧阳询、颜真卿;东坡用笔又多出颜真卿、徐浩、蔡襄的书法,是典型的“王书”风格序列,故均无大的突破,而只有黄庭坚,主张高腕执笔,笔笔中锋,行笔从容有度,所以尽管黄书总体上是奇崛宕逸,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清雅爽利、意态万千的艺术美丽。对于用笔,黄庭坚的观点是独特的。他认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只有这样才能有“落笔奇伟,丰劲多力”的艺术效果。 品味黄庭坚的用笔理论及其用笔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动作特征表现在张与驰、顿与挫的关系处理上。其行笔速度可用“从容”一词来概括,尽管明人王世贞说从容是山谷老人用笔之“病缓”,但我们认为,此之“病缓”实非“病”也,应当是黄庭坚书风特点之一。就像苏东坡其书“石压蛤蟆”之“病”却实成妍势,山谷之病缓亦别有一格,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艺术领域却是正常合理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黄庭坚的“病缓”也非处处皆是,例如其晚年的行草长卷,就是最好的反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