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022-04-16 文化 345阅读
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特色之二,为"托物喻情,画中有诗",特色之三为诗,情、画、印融为一体。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从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到清代郑板桥的《梅竹》;
从近代吴昌硕的《花鸟》到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袁振西.中国画
《马》,等等。
历代画家创造了无数的画卷,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万的名画,而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的《中国绘画总合目录》中著录的我国流散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名画竟有3900件。
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木板年画各地的木板年画工艺大同小异,基本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镇年画,有用九版印制的;而桃花坞木版年画只用红黄绿蓝黑五种色彩。杨柳青年画则采用雕版印出轮廓线条,再以人工填色晕染;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先印线条,人工填彩完成后再套一次金线版;而晋南的木版年画喜欢以画上配诗,字画,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画还很注重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如桃花坞年画,传统题材还包括“姑苏万年桥”梁平木板年画,“玄妙观庙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群众喜爱。  传统的木版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用大红大绿大黄,且以原色为主,少用复色,表现的场面热闹。内容上可以为喜庆吉祥,避邪厌胜二大类。由于木版年画印制方便,价格低廉,题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所以广为中国老百姓欢迎,直至成为中国民间逢年过节,办理婚庆喜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广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中国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在门上画门画已形成风俗,含有“御凶”的意思,特别是在旧时农历新年,既说贴上一对门神,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也有装饰门板的作用。最早门神画的是“神荼”和“郁垒”,这是两个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的人物,传说他们会用苇萦抓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喂虎,因此古代为了辟邪,就把“神荼”、“郁垒”和老虎画在大小门上。传说唐贞观间,李世民梦中以为宫中闹鬼,夜不能寝,大将秦款宝、尉迟恭就自愿镇守在宫门前,以防邪困扰乱,且为其壮胆,宫中果然得以安静。后来李世民为免其用守宫的辛劳,就命大画家吴道子为二人造像,张贴于宫门,这个习俗便沿用了下来。在敦煌石窟中已经有发现木刻《金刚经》,其中有木版印制的佛像,这是最早的木版画,《五代会要·经籍》记载“后唐长兴三年,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这可能就标志着雕版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了,在当时,雕版印刷确有许多好处,《朱子语类》论语写道:“我只是一个印版印将去,千部万部虽多,只是一个印版。”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主要也只用来印刷佛经和少量的书藉,被民间利用得最好的就是印制年画之类的民俗用品了。所以,到北宋年间,就出现了彩版年画。《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东京梦华录》记载这种事,说明这是一种新生事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