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给你一些参考资料
------------------------------------------华丽的分割线-------------------------------------------------
摘要:分析青春期诱发早恋的常见的七种心理,探索青春期性伦理教育的最佳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早恋生理的必然、青春的欲望、文化的冲击、理性的疏导、恰当的尺度、个性的培养、慎重的观点。 青春期的性萌动是一种不以时代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现象。早恋实际上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喜欢异性渴望接近异性的反应。这种朦胧的性意识和成人有意识有步骤的追求异性,并准备承担起成家立业的责任和义务的恋爱有本质的区别。早恋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是未可厚非的。但中学生的早恋至少在以下方面令人担忧、一影响学业 二 心理的阴影 三 过早进行性尝试出现恶果。结合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对中学生的早恋心理分析如下: 一 、青春期生理发育诱发尝试心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世界有一种神秘感,试图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来了解,有时虽偶尔有性的冲动,渴望接触异性的身体,但并一定能付诸实施。这种更多停留在精神层次上需求,是柏拉图式的。很多中学生抱着“与其不试而放弃,不如试过再失败”的心态,渴望着走进异性生活的天地。 二、寻找精神寄托的回避心理 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是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全方位竞争,使一部分学生在贫困、富裕的两极生活中,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中,在频繁的人际交往冲突中,在家长一味地望子成龙成凤的企盼中,在离异家庭或特殊组合的家庭的冷漠情感中,在个别教师的偏见中,承受着大人们难以想象的心理重荷。这部分学生生活中屡受挫折,又得不到正确、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其中的少数同学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回避现实中应尽的责任,从选择异性朋友中填充内心的空荡,在异性朋友的“避风港”中找回自己的失落,精神的寄托。 三、互相欣赏的愉悦心理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平衡综合的发育时期。产生于男女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好感是一种很平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个有气质或有才华的人无论在谁的眼中都是可爱的。这也是校园里那些“是非”比较多的总是相对出色的学生的原因。相互欣赏的男女同学之间,本应将友谊的酒酿得更加醇厚一些,但由于自制能力差,个体意识渐强很容易局限于两个人的小圈里,从而使群体意识减弱,出现脱离群体的倾向。 四、寻找刺激的逆反心理 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且胸无大志无所追求,亲子关系紧张缺少家庭的理解和关爱,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精神颓废空虚。因而产生了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颇和迁移,在生理巨变带来的本能意识驱动下,导致了早恋的产生。 五、网络、影视、书刊的影响产生模仿心理 如果说生理的发育是早恋产生的内因,那么网络、影视、书刊则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人化的情感戏、生活戏,以中学生的角度理解和接受难免产生误差,不可避免地向中学生灌输一些零零碎碎的爱情观念或者性观念。虽冰山一角,但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罗曼蒂克式的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故事,足令少数中学生心驰神往,大胆越过“雷池”而乐此彼。 六、放松因沉重学业带来紧张神经的缓冲心理 放松身心也是早恋产生的一个原因,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过于沉重,做不完的功课、考不完的试题让学生感到很累、很枯燥疲惫。同学之间竞争残酷,彼此之间总是“留一手、妨一脚”这时有一个异性的朋友在身边安慰、常常可以缓冲压力。但是家长老师往往不理解,甚至施以高压。本来挺好的同学关系,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罗米欧、朱丽叶效应”,干脆就真正谈起恋爱。 七 、成熟与幼稚并存的“跟风”攀比心理 当代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内心需要理解的、描述的都很清晰,显示出一定的成熟性。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又有幼稚的表现,现象之一部分学生不断地更换异性朋友,类似感情游戏;表现之二 另一部分学生需要一种节于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感情。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容易走向极端,身历其中的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原来的需要或者无力再回到原来需要的那种“中间”状态。心态的不成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产生了“跟风效应”。你不是有异性朋友吗?我也有以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成功,以提高自身的价值。 针对上述的心理现象,教师有责任适时、适当、适度提前预防,本着尊重、体谅、理解、保密、自助的原则,为他们释疑解惑。向他们传播科学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教育他们珍惜人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形成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意识,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社会行为良好的现代人。做如下尝试: 一 、指导学生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对异性朦胧的渴望,他们呼唤友谊憧憬爱情。由性意识觉醒带来的青春的活力,使他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分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成为青春期教育面临的课题。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懂得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友谊有开放性而爱情具排他性,爱情必须建立生理、情感、气质和性格四大基础上,至少在多数方面要有共同点,然后才是互补,必须符合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才会避免失败的结局。为防止因感情冲动而误入幼稚的“爱情游戏”,给少男少女纯洁的友情蒙上阴影。教学管理中,及时捕捉男女生之间交往的信息,利用主题班会旗帜鲜明地向学生阐明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和人生观尚在不断发展完善时期,今天认为正确合理的,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明天可能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所以广交朋友,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而不宜过早沉醉于两个人的小圈子里。 结合男女生之间几种值得注意的交往方式,首先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网络道德,正确分析、识别、使用网络信息,认清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避免陷入虚幻的网络情感世界而不能自拔。其次校园生活中,异性交往应保持正常的范围内,在同学间利用“传纸条”、“互相馈赠”等方法来传递友情与爱情是有区别的,一定程度是允许的,为学生正常异性交往创设宽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宽容不等于纵容,这种交往不能跨过友谊的低线。当自己把握不定时,应敢于面对现实,坦率请教心理教师、自己信任教师、班任、家长恰当处理。 二 、培养学生学会自尊自爱求得人格完善 性意识的觉醒,经常诱使中学生以一种浪漫的心理审视男女之间的神秘关系。在实践中,将有关性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内容并举,引导中学生将刚刚萌动的性和爱的意识赋予更多的社会、人性的内涵。帮助他们学会在生活更广泛的领域上,发现理解人间真爱;帮助他们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更理性、更社会化、更高尚表达和处理内在需要冲动和欲求。;帮助他们在生活的多维空间发现和构建获得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渠道。做法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求他们既尊重他人,不轻率做出有损对方的举动,也要求他们自尊、自爱,从小珍惜自己的名誉,慎重处理与性相关的一切问题,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如对个别学生在校园里以接吻来表达男女之间的好感的行为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不顾国情和文化传统,盲目效仿西方青少年的求爱方式,视接吻为儿戏。这种态度和做法,既丧失自尊,也失去了对他人的感情尊重,是不严肃的。针对发生在同学中用小刀割自己的静脉来表现自己对异性的钟情的例子。及时组织同学讨论,使同学认识到了仿效垃圾文学、言情小说中以身相许的草率是错误的,是缺少自尊自爱的表现,轻率的举动会把自己引入错误的泥潭。 三 、教育学生用理智控制情感的闸门 理智的作用是在于它是一种根植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理性力量。由理智作导向的情感,方能摆脱幼稚走向成熟,有恰当的分寸。具体做法有:1、学习控制,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如何合理地、科学地控制自己性本能的方法;2、学好规范,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懂得时代和社会有关性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法则;3、学会表达,就是让学生掌握怎样充分和合适表达自己的情感。性本能是生而就有的,但对性本能的控制规范和感情的表达不是生而知之的,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青少年的语言常有词不达意的情况,由于表达不当造成对方误解的情况经常发生;有少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则会用庸俗、低级甚至下流的语言去刺激、挑逗异性,学习中也常会出现女同学对异性伙伴有好感时,动作过于亲昵、轻佻。男同学对女同学接触时表现过于随便、粗俗,不健康短信彼此传递。语言、体态、举止的失当,既丧失自尊、也会轻慢他人。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明白少男少女的良好形象设计是道德修养在个体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在教育中,首先告诉学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青春期性心理的表现,老师对他们表示理解,并且指导他们认识到不能理智控制情感的闸门将出现不良后果,并且对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未对本能的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性尝试,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四、 引导学生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中学生很反感以学习为主,一切向分数看齐,这是一种青春的想法,因为社会必然要有它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中考、高考已成为一个分水岭。一个价值判断的最主要的坐标。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攻克它。不能回避、逃逸。它是一个人生竞赛法则,参与了就要遵守这个法则。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要贻误自己的前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性问题是日益走向成熟,作为老师、家长都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要适时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男女同学在交际中的角色扮演。愉快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通过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教育中通过组织“少男少女”主题班会,开展交往方法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既消除害怕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又学会正常与异性交往的方法。组织“女孩与男孩都一样”“我们是兄弟姐妹”“珍惜今天的友谊”等活动,让同学们学会交际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感受到同学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友谊是可贵的。 正确的观念,不是在说教中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的。即在体验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教师和家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学生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做不做,在不同观念和情境比较,选择,批判和整合后,内化得出自己的结论,并逐步树立自己成熟的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