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
曾经,梦想离我们如此之远。而今,梦想离我们如此之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跨越世纪的梦想,是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渴望。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靠什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将民族复兴的梦想化为现实?又怎样拥有一颗讲道德讲理想讲文明那犹如雷锋叔叔那样的健康心,来托起这美好的中国梦呢?
以下是参考资料1:摘自解放军报《“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一文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公方彬:今日中国社会,洋溢生机活力。然而,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经济学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一般国家都会经历“拐点时期”,此时的转型,最大的挑战常常来源于“精神内核”的裂变。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党和国家近年来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做出规划与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届评选产生的162名“全国道德模范”已经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不断涌现,受到全社会热捧。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大报告对道德建设着墨颇多,从基本任务、内容范畴、着力方向等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顶层规划,特别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
公方彬:浏览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报告已将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实现“中国梦”。前者体现于社会的和谐有序,而和谐社会一定是建立在良好而又普遍的公民道德之上。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重品德与讲公德并重
公方彬:十八大报告在论述道德建设时强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民族,这样的侧重与儒家文化重视修身有关,也与小农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有关,但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不断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道德随之由熟人道德向陌生人道德方向转变,这些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变化相适应、相吻合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标准。显然,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共同强调,充分关照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特点。
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
公方彬:今天,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着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正是时下道德水准滑坡的原因之一。
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我的理解就是道德建设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事更容易让普通人弄清价值坐标,找到实现价值追求的途径。
强调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行动者,而不能只当“批评家”。正如有人所说:“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参考资料2:摘自人民日报《雷锋精神助推“中国梦”》一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李映周认为,雷锋精神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一脉相承。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
世界满怀好奇探究“中国奇迹”动力源。只要看一看雷锋精神如何深入人心,就不难找到答案。无论是经济日新月异,还是崭新的城市在地震废墟上拔地而起,每一个“奇迹”后面,都有无私奉献汇聚的力量。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座丰碑,内化到对“中国梦”追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