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间由翰林院的张玉书及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详细汉语辞典,重印至今不辍。
《康熙字典》共载47,035字目,书分为12集,以214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书中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
《康熙字典》字头下列有该字的不同音切和意义,除僻字僻义外都引录书证。清代法律规定,凡读书人策应科举考试,书写字体必须以《康熙字典》为标准,因此,该书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成书之后,流行极广,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语文工具书。
《康熙字典》有清代的木刻本,晚清时,上海出现了好几种影印本,中华书局过去会用同文书局的影印本为底本制成锌版,现在利用存版重印,并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于后,以供参考。
乾隆年间,王锡侯著《字贯》一书,第一次指出了《康熙字典》在引证、释义等方面的缺点,然因冒犯皇帝“御定”的威严,落得满门抄斩,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至道光7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证》校正了部分《康熙字典》引书方面的错误,当中引用书籍字勾讹误共25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