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字中间跟最后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古人起名时喜欢用一些虚词加在姓名中间,这一点在两晋时期尤为突出,如王羲之,可以认为是附庸风雅,也可以是为了区别于其他。
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等论文中有考证,言:
南北朝人名末的“之”字,为信仰天师道的家族标记,一般不在子孙避家讳的范围之列,反而可以代代相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时除喜欢重复用字和在小名前加“阿”字外,还喜欢加上“之”字或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用“之”字取名的突出例子是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孙。
他的名字是羲之,7个儿子的名字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位孙子的名字是桢之、靖之,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
扩展资料:
常见含义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这。
3.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6.音节助词,无实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