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说,语法有什么好学的,我从来没有学过语法,不也照样说话,写文章吗?这话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说它“也对”,是因为这话部分地符合事实;说它“也不对”,是因为说这个话的人忽视了人们自觉认识、掌握并运用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大家都很熟悉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1)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
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
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鲁迅《祝福》)
鲁迅先生这一段话是描写祥林嫂的急剧变化的。祥林嫂原是一个勤劳、质朴、能干、大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在那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这个精神枷锁的束缚下,她的希望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在土地庙捐门槛这一争取生存的最后努力被鲁四奶奶“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声禁令宣布了无效之后,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这对她来说,是个多么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啊!当时,她就“脸色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正是鲁迅先生具体刻划描绘祥林嫂的这一变化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一连用了好些个关联词语――“……,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关联词语呢?大家知道,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可以使句子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一般说,在论说文里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平时讲话和文艺小说中很少用关联词语。譬如,公司某人向经理报告某人没来上班,一般都说:“×××今天病了,不能来上班了。”而不会说:“×××今天因为病了,所以不能来上班了。”在文艺作品中,关联词语用多了,动不动就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而且会使话语不生动,不活泼。鲁迅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不长的三句话里,故意一连用了十几个关联词语。这样,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祥林嫂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打击下的急剧变化,而且渲染了一种气氛,对于刻划祥林嫂越来越衰老、胆怯、呆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效果。这里足见鲁迅先生语文修养之高,在用词造句上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病。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句子毛病很多,往往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
(2)*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虽然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然而两年下来,
不但还不能会话,而且也不能自由地阅读,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这是《广播电视外语讲座好》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罗嗦,不通畅,意思表达得含混不清。作者举出保定那位老工人收听广播英语的例子,当然是想说明广播英语讲座好,但是这个意思没有表达好。开头三个分句(“河北……英语”)作者还是按照这个意思说的,可是接着的三个分句(“然而……阅读”)似乎意在否定广播英语的效果,而最后一个分句又似乎意在肯定。这段话最主要的毛病就在于不恰当地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下面是修改的文字:
(3)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两年下来,虽然还不能会话,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修改后无疑要明快流畅多了(“不能自由地阅读”这个意思已包含在后面两个分句里了,不必说出来)。再举个例子: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到底是谁?又到底是谁“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这都不清楚。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只是胡尔逊,那么应将“及其”中的“及”改为逗号(,),句子改为: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尔逊及其死觉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那么应将“以及”改为逗号,把“一个叫B.L.P.的组织”后面的逗号删去,并把“也都……”里的“都”删去,句子改为:
(5)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
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
霍克迈,一个叫B.L.P.的组织也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语言表达上有毛病,不仅会使文章意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政治性错误。例如1974年4月2曰《文汇报》有一条横贯一版的副标题:
(6)*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和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等以及首都群众到机场欢迎。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用的是这样两行字的标题:
(7)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这种错误是会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可见,语言表达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有的语病,并不造成政治性错误,也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也是不能容许的。例如:
(8)*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人们传说着许多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救落水群众的动人事迹。
(9)*为什么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呢?
例(8)不能说“传说……事迹”,应将“传说”改为“传诵”。例(9)什么东西“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当然是指“浪费人材的现象”,但是由于在“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之前,已安上了个“对于”,这就使它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造成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比较好的改法是,删去“对于”,让“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作主语。
近年来语言污染比较严重,不仅在学生作文中,而且在我们的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在广播中,都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纯洁祖国语言”的宣传教育,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普遍加强语文学习,其中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
朋友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