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读书笔记

2020-06-03 情感 90阅读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路遥的《人生》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些读书笔记,所以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发人深醒,提醒我们年轻人在做人生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再谨慎,考虑清楚后再做决定,因为人生没有后悔药。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方面不满意就灰心。”确实,生活是不完美的,人生亦如此。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人生才变得更精彩,更丰富,在磨难和痛苦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作为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这段话提醒我们,人在追求理想,追求梦想的时候,也要脚踏实地,看清现实。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人在仰望天空的时候,也要脚踏实地。因为生活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的,挫折困难都是在所难免的,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多交了个好朋友。多读好书,让自己在书的海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吸取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这样自己更有可能离成功和理想更近一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今天再来读这篇小说,有这样几个感觉。
其一,亲切,感动。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是1970年代末的陕北,虽然我的童年已经是1980年代了,但是,比较起来,19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的这十余年,虽然离我更近,但是,从情感上而言却距离我很远,反倒是1980年代从情感上更让我感到温暖。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想来,我的童年未必有我后来的生活好啊,但是,总是感到1980年代更为亲切。在这部小说中,他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我很熟悉,在田间的人力劳动,生活上的艰辛苦熬,农民意识的保守与质朴,都是那么熟悉。反倒是现在的农村生活让我感到离我越来越远了。这说的是年代。在一个亲切的原因是环境。我毕竟是个北方人,对于北方的生活环境更为亲切就是很自然的。原来很向往南方的小桥流水,现在看来,这样的环境,旅游很好,但毕竟不是家乡,没有亲切感。在这部小说中,北方的黄土,北方的天气,北方的庄稼,北方的河流,还有北方的集市,都让我感到是那么的偎贴,那么的舒适。或许是因为刚来到上海的原因,或许是对这里不习惯的原因,现在读这篇小说,别有一番滋味。
其二,小说的环境描写。这要分开来说。在小说的开头还有其他部分有不少具有预示性的环境描写。比如,小说开头,高加林从乡里开完会回来,因为民办教师被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顶替了,此时,无论是高加林本人,还是他们一家,知道这个消息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所以,这时候的环境描写就成了这个样子:“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原来可能觉得这样的描写还很好,现在总是觉得有些幼稚了。倒是那些目的性不强的环境描写更让人觉得可爱,因为这些描写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风物人情。“ 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过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部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像刚熟过的羊皮。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已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的浅绿。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很少看得见房屋;只看见每个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般。”让我感到亲切,感到沉醉的就是这些描写。
其三,小说在叙述高加林与黄亚萍恋爱这一段的时候,笔力太过急促,不够从容,甚至有概念化倾向,而且拿这一段的叙述(第十四章至第十九章)与之前之后的叙述比较,还可以发现,路遥似乎对城市并不比农村熟悉。我没有读过路遥的传记,但是,从他对城市和农村的描写上,好像他对农村更熟悉,也更有感情。在描写城市的时候,说明性的文字过多,而且在描写的时候好像也缺乏耐心。比较起来,对农村的描写就要细腻的多,也从容得多。
最后,恐怕还是要说一下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的爱情。在这一边阅读之前,我曾经很是怀疑他是否爱过巧珍,因为有太多的地方让人怀疑。“高加林进了村子的时候,一种懊恼的情绪突然涌上他的心头。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 赶集那天以后,他一直非常后悔他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匆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他现在虽然满身黄尘当了农民,但总不相信他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他还年轻,只有二十四岁,有时间等待转机。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你看看这两段文字,这还咋叫人相信她真的爱巧珍呢?如果说这还是他们刚刚开始确立爱情关系,但是,他进城以后与黄亚萍有了接触以后呢?他就嫌巧珍说话土了,没文化了。“巧珍看见他对自己这样烦躁,不知她哪一句话没说对,她并不知道加林现在心里想什么,但感觉他似乎对她不像以前那样亲热了。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决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原源的复全能源!加林看见巧珍局促地坐在他床边,不说话了,只是望着他,脸上的表情看来有点可怜——想叫他喜欢自己而又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叫他喜欢!”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巧珍的爱情真的有点不怎么样。可是呢,他又从未放下过巧珍,即便是在他跟黄亚萍恋爱的时候,他也不允许黄亚萍说巧真的不好。或许,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愧疚,但是,如果没有感情,愧疚又从何而来呢?或许你又说了,有感情不假,但未必就是爱情啊,但我这里有告诉你,这感情与爱情你怎么分得清?还有后来,当他被告发以后,在德顺老人那里,有一次表露了他对巧珍的感情。我现在以为,他们之间有爱情,而且这爱情还相当的深。
但是,高加林跟大多数男人一样,是个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在跟巧珍恋爱的时候,他就觉得他很憋屈,觉得这样一来,他就永远是农民了。只不过因为巧珍长得漂亮,他一时又没有别的出路,也只能在农村与巧珍一同生活,这在当时的他也就是最好的出路了。但是,一旦他当上了国家干部,心里就有了别的心思,就有些看不上巧珍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当黄亚萍向他示爱他也就只能投降了。在这个时候,即便没有黄亚萍,在他的生活中也会出现什么李亚萍、张亚萍,他离开巧珍是一定的。用德顺老人的话说他这个时候是忘了本了。只有到了他再次倒霉的时候,他才能真正认识到巧珍的好来。他啊,就是心思太活,太不知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