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1)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学习的内容。
(2)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2.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⑴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⑵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⑶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小学儿童采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是复述和组织.
4.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5.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学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监控和调节。
6.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基本特点:⑴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⑵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⑶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瓣转折期(这个转折年龄在10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7.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形成,特点:⑴掌握守恒⑵思维具有可逆性⑶补偿关系认知(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纬度进行转换)⑷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8.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9. 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w 独立性日益增长
w 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
w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w 稳定性逐步提高
w 总之,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具体→抽象;外显行为→内部心理世界
10.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11.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⑴“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⑵“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⑶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