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内核由一群尽可能将数量最小化的软件程序组成,它们负责提供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机制与功能,微内核操作系统就是一种基于微内核架构的操作系统。
微内核操作系统(Microkernel Operating System)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能有效地支持 多处理机运行,故非常适用于 分布式系统环境。当前比较流行的、能支持 多处理机运行的操作系统,几乎全部都采用了 微内核结构,如 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 MachOS,便属于微内核结构操作系统;又如当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采用了微内核结构。
1) 足够小的内核
在 微内核操作系统中, 内核是指精心设计的、能实现现代OS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的部分。 微内核并非是燃漏稿一个完整的OS,而只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它通常用于:
① 实现与硬件紧密相关的处理;
② 实现一些较基本的功能;
③ 负责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它们只是为构建通用OS提供一个重要基础,这样就可以确保把 操作系统内核做得很小。
2) 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
由于客户/服务器( Client/Server)模式,具有非常多的优点,故在单机 微内核操作系统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将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放入内核中,而把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放在微内核外面的一组服务器( 进程)中实现。例如用于提供对 进程( 线程)进行管理的进程(线程)服务器,提供 虚拟存储器管理功能的虚拟存储器服务器,提供I/O设备管理的I/O设备管理服务器等,它们都是被作为进程来实现的,运行在用户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是借助 微内核提供的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信息交互的。
3) 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
在现代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中,经常利用“机制与策略分离”的原理来构造OS结构。所谓机制,是指实现某一功能的具体执行机构。而策略,则是在机制的基础上,借助于某些参数和算法来实现该功能的优化,或达到不同的功能目标。通常,机制处于一个系统的基层,而策略则处于系统的高层。在传统的OS中,将机制放在OS的 内核的较低层,把策略放在内核的较高层次中。而在 微内核操作系统中,通常将机制放在OS的微内核中。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将 内核做得很小。
4)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操作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结构设计来分解操作系统的复杂度,还可以基于 面向对象技术中的“抽象”和“隐蔽”原则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再进一步利用“ 对象”、“ 封装”和“ 继承”等概念来确保操作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易修改性”、“易扩展性”等,并提高操作系统的设计速度。正因为 面向对象技术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故面向对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操作系统的设计中。
2基本功能
编辑
1) 进程(线程)管理
大多数的 微内核OS,对于 进程管理功能的实现,都采用“机制与策略分离”的原理。例如,为实现进程( 线程)调度功能,须在 进程管理中设置一个或多个进程(线程) 优先级队列;能将指定优先级进程(线程)从所在队列中取出,并将其投入执行。由于这一部分属于调度功能的机制部分,应将它放入 微内核中。应如何确定每类用户( 进程)的优先级,以及应如何修改它们的优先级等,都属于策略问题,可将它们放入 微内核外的进程( 线程)管理服务器中。
2) 低级存储器管理
通常在 微内核中,只配置最基本的低级 存储器管理机制。如用于实现将 用户空间的 逻辑地址变换为内存空间的 物理地址的 页表机制和地址变换机制,这一部分是依赖于机器的,因此放入 微内核。而实现虚拟存储器管理的策略,则包含应采取何种 页面置换算法,采用何种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等,应将这部分放在 微内核外的存储器管理服务器中去实现。
3) 中断和陷入处理
大多数 微内核操作系统都是将与硬件紧密相关的一小部分放入微内核中处理。此时 微内核的主要功能,是捕获所发生的中断和陷入事件,并进行相应的前期处理。如进行中断现场保护,识别中断和陷入的类型,然后将有关事件搜大的信息转换成消息后,把它发送给相关的服务器。由服务器根皮孝据中断或陷入的类型,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来进行后期处理。
在 微内核OS中是将 进程管理、 存储器管理以及I/O管理这些功能一分为二,属于机制的很小一部分放入微内核中,另外绝大部分放在微内核外的各种服务器中来实现。事实上,其中大多数服务器都比 微内核大。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能在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后,还能把 微内核做得很小的原因。
3优点
编辑
1) 提高了可扩展性
由于 微内核OS的许多功能是由相对独立的 服务器软件来实现的,当开发了新的硬件和软件时,微内核OS只须在相应的服务器中增加新的功能,或再增加一个专门的服务器。与此同时,也必然改善系统的灵活性,不仅可在操作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还可修改原有功能,以及删除已过时的功能,以形成一个更为精干有效的操作系统。
2) 增强了可靠性
这一方面是由于 微内核是出于精心设计和严格测试的,容易保证其正确性;另一方面是它提供了规范而精简的 应用程序接口(API),为微内核外部的程序编制高质量的代码创造了条件。此外,由于所有服务器都是运行在用户态,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采用的是消息传递通信机制,因此,当某个服务器出现错误时,不会影响 内核,也不会影响其它服务器。
3) 增强了可移植性
随着硬件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作为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必须具备可移植性,使其能较容易地运行在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上。在 微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中,所有与特定CPU和I/O设备硬件有关的代码,均放在内核和内核下面的硬件隐藏层中,而操作系统其它绝大部分(即各种服务器)均与硬件平台无关,因而,把 操作系统移植到另一个计算机硬件平台上所需作的修改是比较小的。
4) 提供了对分布式系统的支持
由于在 微内核OS中,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以及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是采用消息传递通信机制进行的,致使 微内核OS能很好地支持 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系统。事实上,只要在 分布式系统中赋予所有 进程和服务器惟一的标识符,在 微内核中再配置一张系统映射表(即进程和服务器的标识符与它们所驻留的机器之间的对应表),在进行客户与服务器通信时,只需在所发送的消息中标上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的标识符,微内核便可利用系统映射表,将消息发往目标,而无论目标是驻留在哪台机器上。
5) 融入了面向对象技术
在设计 微内核OS时,采用了 面向对象的技术,其中的“ 封装”,“ 继承”,“对象类”和“多态性”,以及在对象之间采用消息传递机制等,都十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易修改性”、“易扩展性”等,而且还能显著地减少开发系统所付出的开销。
4存在的问题
编辑
应当指出,在 微内核OS中,由于采用了非常小的内核,以及客户/服务器模式和消息传递机制,这些虽给微内核OS带来了许多优点,但由此也使微内核OS存在着潜在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较之早期OS, 微内核OS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
效率降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完成一次客户对OS提出的服务请求时,需要利用消息实现多次交互和进行用户/ 内核模式及上下文的多次切换。然而,在早期的OS中,用户 进程在请求取得OS服务时,一般只需进行两次上下文的切换:一次是在执行系统调用后,由用户态转向系统态时;另一次是在系统完成用户请求的服务后,由系统态返回用户态时。在微内核OS中,由于客户和服务器及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都需通过微内核,致使同样的服务请求至少需要进行四次 上下文切换。第一次是发生在客户发送请求消息给 内核,以请求取得某服务器特定的服务时;第二次是发生在由内核把客户的请求消息发往服务器时;第三次是当服务器完成客户请求后,把响应消息发送到内核时;第四次是在内核将响应消息发送给客户时。
实际情况是往往还会引起更多的 上下文切换。例如,当某个服务器自身尚无能力完成客户请求,而需要其它服务器的帮助时,其中的文件服务器还需要磁盘服务器的帮助,这时就需要进行八次上下文的切换。
为了改善运行效率,可以重新把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基本功能,由服务器移入微内核中。这样可使客户对常用操作系统功能的请求所发生的用户/内核模式和上下文的切换的次数,由四次或八次降为两次。但这又会使微内核的容量明显地增大,在小型接口定义和适应性方面的优点也有所下降,同时也提高了微内核的设计代价。
希望对你有用 如果对您有用的话 请采纳点赞可以吗 谢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