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今年2月份开始,阜阳市文广新体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经过申报、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研究审批,坟台唢呐被评定为阜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县坟台镇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镇,这里的唢呐艺术源远流长,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代盛行不衰,艺术水平声名远播。全镇现有唢呐班30多个,骨干艺人300余人,村村都有唢呐爱好者和文化活动骨干。
较大一些的唢呐班还在镇综合文化站的引导下,购置了大型流动演出车辆、舞台、灯光、字幕、音响、服装等,装备成农民乐队、成立唢呐演艺公司、组建唢呐艺术团,走村串户开展有偿服务,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被各级媒体誉为“吹着唢呐奔小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