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银行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与国际接轨运动,那就是银行高管的收入。财政部明确把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董事长年薪定在120万元。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00倍以上。据说各银行薪酬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此为基准,按照职位的高低,确定每个员工的薪酬。按照这一思路,以银行现有的层级,从总经理级别逐步推算下去,到总行一般员工这个级别,年收入会在10万元左右,这也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十倍左右。今年以来,各银行的招股书或者公报中也都明确提出了股票增值权和雇员股份政策两种激励机制。就是说国际上通行的员工激励机制也要接轨了。
中国的银行业在近些年的改革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基本上不是靠银行自身的改革而是靠政策的倾斜取得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不良资产剥离、政府注资、上市等大动作外,这些年银行对储户的收费项目也在与国际接轨的借口下一天天增多。相对于银行整个行业的收费行为而言,老百姓是毫无发言权的。即使是选择权在大一统的政策下也完全丧失了。除非你把钱存在自家的地窖里,否则,选择哪家银行得到的待遇都是相同的。这样的利润在寡头垄断的银行业是很好赚的,更何况还有政府的变相支持。这种支持实际上是拿老百姓的利益填补银行的巨大亏空。
在中国,银行的生意就是好做,做砸了有政府垫底。有庞大的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的储户可以任意欺负。与国际接轨的大旗也很好高举,因为可以随意选择。对储户收费要接轨,服务质量可以不接轨;银行员工的收入要接轨,办事效率可以不接轨;资本充足率通过政府行为可以接轨,资产收益率可以不接轨;贷款利率要接轨,存款利率可以不接轨……
表面好看的报表并不能说明银行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选择性接轨能给银行带来暂时的片刻欢娱,而在华丽的外衣里面包藏的深层问题迟早还会暴露出来。如果中国的银行不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不进行伤筋动骨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当保护期结束以后,外资银行疯狂涌入形成真正竞争的时候,我们相信那时候才真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冬天。特约撰稿 肖华